臨汾新聞網訊 隨著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面臨“亞健康”的困擾。如何有效改善“亞健康”狀態?有沒有更好的調理方法?中醫“治未病”在“亞健康”調理上有哪些作用?記者帶著這些疑問,采訪了市中醫醫院內科專家龐軍海。
記者:什么是“亞健康”?中醫在改善“亞健康”方面有哪些優勢?
龐軍海:“亞健康”是指人體處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中間狀態,表現為疲勞、失眠、情緒波動、免疫力下降等癥狀,但尚未達到明確的疾病診斷標準。中醫“治未病”理念強調預防為主,通過調理體質、平衡陰陽、扶正祛邪來改善“亞健康”狀態,具有獨特的理論優勢和臨床價值。
記者:中醫“治未病”的理論基礎是什么?
龐軍海:中醫“治未病”思想源自《黃帝內經》,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未病先防。在疾病未發生前,通過養生保健增強體質,防止疾病發生;二是既病防變。疾病初起時及時干預,防止病情加重或傳變;三是瘥后防復。疾病痊愈后繼續調理,防止復發。
“亞健康”狀態多因臟腑功能失調、氣血失和、陰陽失衡所致,如長期精神壓力導致肝郁氣滯,飲食不節損傷脾胃,熬夜耗傷腎精等。因此,中醫主張從整體出發,恢復機體的動態平衡。
記者:如何進行“亞健康”的中醫辨證分型及調理?
龐軍海:根據臨床表現,“亞健康”可分為以下幾種常見證型,中醫采用個性化調理方法。
一是氣虛型,表現為易疲勞、少氣懶言、自汗、食欲不振。應當補氣健脾,常用四君子湯(人參、白術、茯苓、甘草)或黃芪、黨參等藥膳調理。
二是肝郁氣滯型,表現為情緒抑郁、脅肋脹痛、失眠多夢、月經不調。應當疏肝解郁,可用逍遙散(柴胡、白芍、當歸、白術)或玫瑰花、陳皮代茶飲。
三是脾虛濕盛型,表現為頭重身困、口黏苔膩、消化不良、大便溏稀。應該健脾祛濕,推薦參苓白術散或薏苡仁、赤小豆煮粥食用。
四是腎精不足型,表現為腰膝酸軟、記憶力減退、脫發、性功能下降。應該補腎填精,可選用六味地黃丸或枸杞、黑芝麻、核桃等食療。
五是心脾兩虛型,表現為心悸失眠、食欲差、面色萎黃。應當養心安神,使用歸脾湯(黃芪、龍眼肉、酸棗仁)或蓮子、百合燉湯調理?! ? 記者:中醫“治未病”的綜合干預方法有哪些?
龐軍海:一是中藥調理。根據個體體質和證型,選擇合適的中藥方劑或代茶飲,如氣虛者用黃芪、黨參,肝郁者用柴胡、香附,濕熱者用黃芩、梔子等。
二是針灸與推拿。針灸通過刺激經絡穴位(如足三里、三陰交、太沖)調節氣血;推拿按摩可緩解肌肉緊張,改善氣血運行,尤其適合長期伏案工作者。
三是飲食調養。中醫強調“藥食同源”,氣虛者可多吃山藥、紅棗;血虛者宜食阿膠、黑木耳;濕熱體質者可飲綠豆湯、冬瓜湯。
四是情志調攝。《黃帝內經》云:“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保持心態平和,可通過冥想、八段錦、太極拳等調節情緒。
五是起居有常。順應四時規律,避免熬夜,保證充足睡眠。春季宜早起舒展陽氣,冬季宜早臥晚起以養陰。
記者:中醫“治未病”在“亞健康”干預中效果怎么樣?今后會發揮什么樣的作用?
龐軍海:近年來的最新研究表明,中醫“治未病”在“亞健康”干預中效果十分顯著。例如:針灸可調節自主神經功能,改善慢性疲勞;中藥湯藥(如補中益氣湯)能增強免疫力;氣功、太極拳可降低應激激素水平,緩解焦慮。
“亞健康”是身體發出的預警信號,中醫“治未病”理念通過整體調理、辨證施治,能夠有效改善亞健康狀態,提高生活質量。未來,結合現代醫學檢測手段,中醫“治未病”將在健康管理中發揮更大作用,幫助更多人實現“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的健康目標。
記者 王德政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