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同一患者胸內、胸外竟長出兩種腫瘤,一個瘋狂擠壓心臟,一個像“巨石”懸在體外。面對如此罕見、棘手的病情,市中心醫院胸外科團隊憑借精湛醫術與無畏勇氣,通過一臺高難度的手術成功化解兩大難題,讓患者卸下“雙重枷鎖”、重啟生命希望。這不僅彰顯了醫院在復雜手術領域的卓越水平,更為同類疑難病癥的治療開辟了新路徑。
今年61歲的李先生,被咳嗽、咳痰等“老毛病”困擾了10余年。4月中旬,當他來到市中心醫院胸外科就診時,病情已經非常嚴重,不僅出現胸悶氣短、呼吸困難等癥狀,而且正常進食也變得異常艱難,一個多星期吃不下任何食物,整個身子蜷縮在病床上,面色憔悴、虛弱不堪。
胸外科主任韓志紅為李先生仔細查體,眼前的景象令他心頭一緊。李先生既往有神經纖維瘤病,全身皮膚布滿大小不等、深淺不一的結節和牛奶咖啡斑,右下胸部還懸掛著巨大囊袋狀“肉瘤”。而CT影像更令人倒吸涼氣,胸腔內盤踞著排球大小的腫塊,正以驚人的態勢擠壓著肺部與心臟,且腫塊內部血管扭曲變形、交錯成團,每一處細節都透露著病情的兇險。
“胸內、胸外這兩個‘龐然大物’,正一步步威脅患者生命,必須盡快手術切除!”從醫多年,韓志紅也是第一次遇到如此特殊的病例,“結合前期影像報告,患者胸內腫瘤4個月瘋長近一倍,極有可能惡變;胸外體表腫瘤與胸內病灶形成‘內外夾擊’,不僅手術操作空間被極度壓縮,更棘手的是腫瘤血運豐富得超乎想象,稍有不慎就會引發致命性大出血。”
李先生的病情經不起等待,但手術切瘤的難度和風險更高,相當于在炸藥堆里“拆彈”,而且這樣的病例非常罕見,經查閱國內外相關文獻資料,幾乎沒有成功的經驗可以借鑒。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胸外科團隊展現出了非凡的勇氣和擔當,毅然決定全力一搏,為患者搏出一條生路。
如何同期摘下兩顆罕見“巨瘤”?如何控制出血量,降低各種風險?為了打好這場“硬仗”,韓志紅帶領團隊深入研究疾病特點和手術風險,反復推敲每一處細節、每一個難點。邀請麻醉科、輸血科、病理科、介入科、燒傷整形科等相關學科帶頭人進行全院多學科討論,最終確定了周全的手術方案:術前先由介入科對腫瘤血管進行介入封堵,阻斷大部分血供,減少出血風險;圍繞術中可能出現的險境,制定多個預案,確保做到萬無一失。
4月27日,手術如期進行,韓志紅和團隊迎難而上。首先切除胸壁外的巨大腫瘤,接著迎戰胸內“巨無霸”,按照既定方案切斷8、9肋間血管,切除受侵的兩根肋骨。盡管已有充分準備,但術中的艱難程度遠超想象,胸內幾乎沒有操作空間,腫瘤包膜不完整,界限難以分辨,分離時創面不斷出血。團隊成員沉著應對,一邊快速、精準游離腫瘤組織,一邊想方設法壓迫止血,同時大量輸血保障患者生命體征。最終,成功完整切除重達5斤的胸內腫瘤,并利用肋骨板重建缺損胸壁,手術順利完成。
“刀鋒”所向,絕處逢生。術后病理檢查證實了韓志紅此前的推斷,胸外體表腫瘤為良性,胸內腫瘤為惡性。“體表腫瘤屬于神經纖維瘤病,是一種較少見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可發生于全身,表現為多發性神經纖維瘤和皮膚色素沉著。”韓志紅說,“胸內腫瘤是同樣罕見的孤立性胸膜纖維瘤,發病率極低,一旦發展為惡性,因其侵襲性生長特性,預后一般較差,總體5年生存率較低。”
這兩種腫瘤本就罕見,更為罕見的是長在了同一個人身上。及時的手術為李先生搶得生機,經過一系列綜合治療,他的身體狀況大為好轉,呼吸順暢了,進食也正常了,很快便能回家休養。不久前,李先生再次來院復查,整個人容光煥發。他緊緊握住韓志紅的手,哽咽地說:“感謝你們的堅持與突破,一次性為我解決了兩個大麻煩。當初,我連活下去都很難;現在,不僅重獲新生,也有信心面對后續治療。”
這場勝利,不僅挽救了李先生的生命,還為類似疑難罕見病例的治療提供了寶貴經驗。神經纖維瘤病合并惡性孤立性胸膜纖維瘤的病例,此前從未有過相關報道。而一次性切除雙腫瘤,既為患者節省了費用,又減輕了身心創傷,充分彰顯了醫院強大的綜合實力與團隊協作能力。正如韓志紅所說:“面對疑難病例,我們必須有‘背水一戰’的決心,做好充足的準備,才能打贏每一場生命保衛戰。”
一直以來,市中心醫院胸外科致力于為疑難、復雜胸部疾病患者提供精準診斷、個體化治療及高質量醫療服務,在一次次挑戰中積累經驗、突破自我,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生命奇跡。此次手術的獨立開展,更是一個新的起點,激勵著胸外科團隊在守護患者生命健康的道路上,繼續砥礪前行、開拓創新,以更高的水平、更專業的服務,為更多患者帶來希望。
記者 李 靜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