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確保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黨的十八大提出了這一舉世矚目的宏偉目標。這一目標內涵豐富,意義深遠,是催人奮進的嘹亮號角!這一宏偉目標,是人民的意愿,人民的期待,是我們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2020年,我們奔向小康。這一宏偉目標,令神州大地熱潮涌動,億萬人民備受鼓舞!為分享人民群眾的小康夢想,傾聽他們對未來生活的熱切期盼,連日來,本報記者深入民眾,與各個階層的不同人物悉心攀談,共同暢想,深切感受到人們對奔小康的美好憧憬和滿懷信心。從今日起本刊將陸續刊發來自基層不同視角的特別報道。敬請關注!
常張保:村民的腰包鼓起來
一幢幢拔地而起的新樓房取代了以往一片片低矮、潮濕、破舊的泥瓦房,蜿蜒曲折的羊腸小道也搖身變為寬敞、平坦的柏油公路……堯都區縣底鎮東里村村民們用舒暢的笑容表達著對日新月異的新生活的由衷感嘆。
“是黨和政府給了我們好生活,水泥路一直鋪到自家門口,種地不交農業稅反倒還有補貼。我們家有9畝9分地,每年到年底政府都給我們發放米、面、油,就連‘小紅本’也多出1000多元的農業種植補貼費。”提起惠民政策,東里村村民常張保笑得合不攏嘴。錢包鼓起來了,家里的生活也跟著好轉。2009年,老常搬了新家,住上了新房,打了口井,還搭建了一個占地近1500平方米的豬棚。
在農村,老常算是個能人,早年便發展了生豬養殖。起初,由于養殖知識的缺乏,他經常買些養殖書籍自學,遇到不懂的問題再找專業的獸醫請教。現在,老常的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由原先的50頭已經發展到300多頭,一個科學、規范的養殖廠漸漸成型,鄰村眾多養殖戶紛紛上門取經。
“現在,豬還沒出欄,就已經有廠商主動打電話來收購,銷路不愁,收入也穩定了,這兩年我們家每年的毛收入有6萬多元。這不,計劃明天把豬棚再重新修建一下。如今,我們農村不比城市生活差,村口有通往市區的公交車,空氣清新,各種便民設施也越來越齊全,現在,如果讓我在城市和農村之間選擇的話,我更愿意生活在農村。”十八大召開期間,老常一直通過電視、廣播進行關注。“我比較關心‘三農’的發展,我們家地多,想了解國家給農業、農村、農民帶來什么優惠政策。同時,也比較關注國家的糧食價格調控和生豬的市場價格,希望價格浮動不要太大。(記者 段小婷)
毋春景:在平凡崗位上建功立業
11月22日,早8點,翼城縣高端鍛造工業園區剛剛從沉睡中蘇醒。
園區主體企業山西舜達股份有限公司靜靜矗立的巨型廠房外墻上,“忠誠、責任、執行”、“全國領先、世界第一”……一行行標語無聲地屹立風中。走進101車間內,7個橙色的機器人瞬間閃入眼簾。“80后”毋春景正全神貫注于眼前的控制面板,在他的操控下,機器人的手臂緩緩平伸……
“這是德國庫卡機器人,說簡單點兒就是把傳統的手工鍛造技術和現代機器人技術結合在一起,用機器手臂代替人工來完成既危險、勞動強度也相對較大的鍛壓過程。我負責的鍛造分為‘加熱、熱模鍛造、切邊、校正’4道工序,其實都是由我和機器人共同完成的,我主要負責通過控制面板發布指令,然后由機器人具體干活。”
操作間隙,毋春景向記者介紹著7個機器人的具體負責內容。“以前這些工作都是由人工完成的,生產效率上不去,產品質量也不穩定。新引進的這批德國庫卡機器人不僅能精確夾緊高溫工件,還能承受巨大的震動沖擊,在高溫環境下具有人工無法比擬的優勢。”
今年32歲的毋春景1992年復員后招工進了山西鍛造廠,從學徒開始做起,在鍛造這個行當一干就是12年,今年5月份進入舜達公司前曾在西安一家鍛造廠待了4年。“家人都在翼城,所以一聽說舜達招人就回來應聘了,來了才知道這家公司不僅規模大、設備先進,發展前景還好,這門技術終于有了用武之地!”
除了“鍛工”的身份外,毋春景同時還身兼電工、鉗工,“私企更注重全方面的復合型人才,所以要求我們在精通某一門技術的同時,對別的工種也要稍微懂一些。”
毋春景的身前身后,是一群像他一樣的“80后”或“90后”,這些年輕人正逐漸成為這個社會的主力,在各個平凡崗位上沖在最前沿。“十八大召開以后工人們閑下來常常會議論十八大離我們到底有多遠,其實一點兒也不遠,有了黨的好政策,才有企業的興旺發達,企業設備的更新換代、就業崗位的增加、收入的增高……這些都是好政策帶來的。我的愿望很簡單:只要政策好,平凡崗位上也能建功立業!”(記者 段碧蓉 實習生 李嬌)
岳杏枝:讓我們的城市更美麗
一把掃帚,一個簸箕,一輛保潔車,一塊抹布,是每一個環衛工人必備的工具。清晨,當萬籟俱寂之時,他們匆匆洗涮后,早早來到各自崗位,掃帚舞動,塵土飛揚,正式開始了持續一天的普掃進行曲。11月25日,在濱河西路馬務村段,市環衛局濱河環衛所環衛工人岳杏枝不畏嚴寒,迎著狂風,甩開膀子,揮動掃把,一遍又一遍地認真清掃著路面厚厚的塵土。由于濱河環衛所地處城鄉結合部位,周邊很多地方正處開發建設階段,來往車輛拋灑現象極為嚴重,給環衛工人的清掃帶來巨大的挑戰。但是,這里又是諸多重點工程的家。因此,一街一道代表著一個城市的形象。多年來,廣大環衛職工在該所所長郝懷勤的帶領下,一不怕臟,二不怕苦,三不怕累,攻堅克難,銳意進取,以飽滿的熱情和奉獻的激情,認真履職盡責,使轄區100多萬平方米街道整潔如初,容顏不改,受到了周圍群眾的廣泛好評。
走進濱河環衛所,十八大報告的心得體會業已上墻。對此,岳杏枝感觸極深。她說:“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聽到這個消息,大家伙甭提有多高興了。具體到我們,就是要愛崗敬業,時刻保持路面清潔,耳目一新,讓人們真真切切感受到家園的美麗。目前,盡管有機械化的清掃車輛幫助我們,但很多環節依然需要依靠人工。因此,未來希望能夠用上更加現代化的清掃設備,進一步減少環衛工人勞動強度。使大家騰出手來,能夠做好更多的環衛細節,從而更好地扮靚我們的城市。”
岳杏枝樸實的話語,代表了廣大一線環衛工人的心聲。這位來自堯都區劉村鎮下澗北村的普通農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讓人感受到一個環衛工人平凡中的偉大。盡管凜冽的寒風仍舊刮著,但她絲毫沒有退縮,依然掄著掃帚一步步邁進。她說:“到2020年,雖然我有可能離開這個崗位,但我堅信,后來的人們一定能夠駕駛著現代化的清掃設備縱橫馳騁,不僅效率高,而且更加整潔干凈,讓人們真正感受到城市的美麗,小康的幸福。”(記者 魯劍 實習生 李衛紅)
責任編輯: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