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于2010年的古縣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現有工作人員6人。它雖然成立時間不久,機構年輕,人員平均年齡40歲以上,它的人員雖不年輕,卻充滿激情與活力,它的隊伍雖不龐大,卻是一支招之即來、來之能戰的精兵強將,它的建設直接貫穿著整個古縣農村經濟發展的思路,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在太岳大地上走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為開發,跋山涉水。為了古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發辦全體人員犧牲無數個節假日,冒著嚴寒酷暑,跑遍古縣鄉村的每一個角落。
請水利、農業、林業等部門的專家進行實地勘察和設計,在省、市農發部門的指導和幫助下,確定了第一個農業綜合開發地——牡丹之鄉的石壁鄉。并研究和制訂了古縣省立項農業綜合開發第一個三年規劃。為使藍圖成為現實,縣委、縣政府領導高度重視,成立了農業綜合開發工作領導組,農發領導組多次深入開發現場,在石壁鄉黨委、政府及項目村的密切配合下,實地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從組織上保證了農發工作的順利開展。
搞建設,聚精會神。從項目立項開始農發辦工作人員就依據規劃、結合實際,制訂出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尤其是在項目實施的第一年要干好兩年的項目,時間緊、任務重,為此,農發辦工作人員不畏烈日炎炎、不畏凜冽寒風戰斗在工程第一線,他們走千家、入萬戶,宣傳開發政策,耐心細致地做農民的思想工作。與農民促膝談心,急農戶所急、想農民所想,使開發政策深入人心,使農發工程符合民意。為了讓農戶耕地方便,他們從亂石灘雜草叢中開路,為了摸清地形地貌,他們先用自己的腳去丈量每一寸土地,為此腿上的劃痕流血了,腳上磨出了血泡,但他們從沒有叫苦叫停。為了趕進度、趕工期,他們在農村安營扎寨,與工隊同吃、同住、同勞動,正是他們這種吃苦耐勞的工作精神使農發項目順利展開,農發工作邁出了喜人的第一步。
謀發展,打造精品。在項目實施過程中,他們突出了三個特點:一是機房、永久性標志牌等設施全部按照仿古建筑來設計,增添了項目區的人文氣息,做到了項目區與三合牡丹景區的自然融合,為景區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二是整合捆綁支農資金,把農發資金與現代化農業示范觀光園建設資金、支農整合資金有機整合,進一步促進了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向農業產業化方向的發展。三是在工程設計上注重實效,如在常規消力池的基礎上,采用了部分預制混凝管代替現澆消力池的模式,通過改造,既簡化了施工難度,又節省了用地面積。通過農發項目的實施,進一步促進了項目區農業生產的發展,為下一步農業生產結構和農業產業化發展調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古縣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成立兩年來,共改造中低產田7900畝;鋪設機耕路15.5公里;建設電灌站4座;營造農田防護林94.6畝;科技示范推廣1400畝;旱作農業2815畝;改良土壤2500畝;發放良種11250公斤;培訓農民4800人次,項目區真正實現了“田能灌、車能行、林成網、水相通”的現代化農業生產格局,使農村的基礎設施條件得到了大幅度改善,改變了農村過去落后的生產面貌,真真切切地增加了農民收入。(通訊員 李文麗)
責任編輯: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