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的實踐證明,襄汾縣“一四三十”戰略符合襄汾實際,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在該縣《關于2013年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施意見》中,明確了保持總體思路不變,繼續堅持“一四三十”戰略,也就是強化招商引資一個引擎,夯實現代農業基地、新型工業強縣、宜居宜業新區、帝堯文化之都四個基礎,提升安全生產、生態建設、社會管理三個水平,突出抓好“七個十”重點工程項目的建設。通過全面深化2011年提出的“一四三十”戰略,引領襄汾經濟社會的轉型跨越發展再上新臺階。
“一四三十”戰略是襄汾縣委、縣政府根據該縣發展現狀,審時度勢、充分醞釀,廣泛征求全縣廣大干部群眾的意見,與社會各界人士協商而制定的,符合實際,彰顯成效。即便在形勢嚴峻、發展壓力非常沉重的2012年,襄汾全縣地區生產總值仍然完成128.6億元,同比增長11.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完成82.1億元,同比增長17.4%;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完成61.8億元,同比增長37.8%;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28.7億元,同比增長16.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9993元,同比增長14.9%;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176元,同比增長14.9%;財政總收入達到13.86億元,順利完成市政府下達的調控任務,全縣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建設和黨的建設都取得了新的成績。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并明確了實現這個目標的兩大支撐,就是經濟總量和人均收入都要翻番。結合這一目標,襄汾從實際出發,制定了到2015年跨入中部百強縣行列,到2020年建成惠及全縣人民的小康社會的宏偉藍圖。在此基礎上,襄汾縣委、縣政府對“一四三十”戰略進一步豐富和明確,使各項指標進一步量化、具體化,從而更有效地指導襄汾經濟社會發展大局。
該縣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闡述了襄汾縣2013年經濟社會發展指標。其中,指導性指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43.3億元,比上年增長1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完成95.2億元,增長1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77.2億元,增長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33.3億元,增長16%;財政總收入完成15.73億元,增長13.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2592元,增長13%;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484元,增長16%;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4%左右。約束性指標是,萬元地區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3.9%,萬元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氮氧化物減排完成市下達任務,煙塵、粉塵排放量分別下降2%,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0.02%。
強化一個引擎。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加快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引擎,實施更加積極的開放戰略,主動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力促縣域經濟轉型跨越發展。狠抓項目儲備,著力儲備一批工業、農業、現代服務業以及高新技術類項目,全年儲備項目不少于65個。堅持開展以企招商、以商招商、以情招商等多種方式的招商引資活動,積極參加各類經貿洽談活動,精心組織3次以上襄汾專場推介會。全年簽約項目40個以上,簽約金額180億元以上。健全招商引資考核機制,量化招商引資工作目標。引深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實行四套班子領導包建重點工程項目責任制,強化項目跟蹤服務,著力破解難題,為項目落地創造高效便捷的政務環境。
夯實四個基礎。一是夯實現代農業基地基礎。認真落實“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創新添活力”的工作要求,繼續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化、規模化、品牌化進程,確保農業增產、農村發展、農民增收。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實施糧食安全工程。加快發展特色農業,重點打造八個農業示范園區、兩個生豬養殖基地、三個萬頭生豬園區和一個百萬只肉雞養殖園區。新增設施蔬菜6000畝,中藥材發展到9萬畝,果樹面積穩定在12萬畝。強化龍頭企業建設,打造知名農業品牌,加快開展農產品認證工作。二是夯實新型工業強縣基礎。重點抓好焦化行業、鋼鐵行業的整合重組,加快企業轉型升級,逐步擺脫焦鐵獨大的粗放發展模式。強化園區建設,創優發展環境。
三是夯實宜居宜業新區基礎。按照全市“一城三區”、“百里汾河新型經濟帶”的安排部署,統籌城鄉發展,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加大“百里汾河新型經濟帶”建設力度,加緊推進汾河深度治理和一般治理,全力實施濱河東路建設。繼續堅持“東提、西擴、北推進”的思路,持續引深大縣城建設戰略,加快縣城擴容提質步伐。推進特色城鎮化發展,支持汾城、鄧莊實施全省首批“百鎮建設工程”;鼓勵各鄉鎮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建設各具特色的小城鎮。提升新農村建設水平,推進“一村一品”專業村申報,完成省級重點推進村的相關規劃和“四化四改”、“六個一”工程建設任務,繼續抓好“兩區同建”試點工作,加速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四是夯實帝堯文化之都基礎。要繼續堅持“一三四七”文化強縣建設總體思路,高標準規劃建設,大力度宣傳造勢,重特色培育品牌,推動文化旅游業快速發展。抓住文化旅游業發展的大好機遇,加快該縣各景區、景點的建設,扶持天塔獅舞、剪紙和面塑等民間技藝傳承發展,支持晉作家具、鑼鼓制造、丁村土布等文化產業形成規模。
提升三個水平。一是引深專項整治活動,在安全生產管理上實現突破。認真落實全市“安全生產穩定好轉年”安排部署,牢固樹立“抓經濟是抓發展,抓安全生產也是抓發展”的理念,落實安全責任,加大整治力度,強化建設標準,實現安全生產形勢持續穩定好轉。二是狠抓節能減排工作,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實現新突破。優化空間布局,嚴格耕地保護,控制開發強度,持續引深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創建活動。保持高壓態勢,突出巡查重點,進一步穩定國土資源管理秩序,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狠抓節能降耗,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資源再利用,嚴格控制高耗能、高耗電行業過快增長,堅決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耗;嚴把行業準入門檻,堅決淘汰落后產能。整治環境污染,實施造林綠化。完成“百里汾河新型經濟帶”襄汾段護岸林、塔兒山生態治理封山育林、東西兩山干果經濟林等八大造林工程,完成營造林3.2萬畝。
全年縣城環境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天數穩定在330天以上,空氣優良率達到90%以上。三是優先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社會管理創新上實現新突破。加快形成政府主導、覆蓋城鄉、可持續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全面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調整學校部局,健全社保體系,提升健康水平,強化服務管理,維護社會穩定。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實現養老、醫療保險全覆蓋,強化縣鄉醫療衛生機構建設。做好全省首批社會服務管理重點縣建設工作,實現全縣1800個基礎網格的網格員終端動態服務管理目標。暢通訴求渠道,凈化網絡環境,持續開展“丁陶凈土”五號、春季嚴打整治等專項行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抓好“七個十”重點工程建設。項目是建設的根本、轉型的關鍵、發展的動力。在上年工作的基礎上,襄汾縣委、縣政府調整、充實了“七個十”重點工程項目。包括實施好太鋼集團星原鋼鐵公司改造提升項目的規劃報批等十大招商引資項目,萬畝葡萄園及堯京酒莊建設項目等十大農業產業化項目,巨成100萬噸焦化整合改造提升項目等十大工業項目,公安局指揮大樓及天眼工程等十大業務辦公用房項目,濱河公園住宅小區等十大城市建設項目,縣醫院河西新院住院樓建設等十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及職業教育免費全覆蓋工程等十大民生項目。真正重視項目,堅持項目帶動不動搖,狠抓項目建設不放松。
且持夢筆書奇景,日破云濤萬里紅。襄汾縣經濟、社會發展的藍圖已經繪就,推進的步伐有力堅實。新的一年里,襄汾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帶領下,向著既定目標,大步前進。
通訊員 趙永星 沈宗珍
責任編輯: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