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通訊員 李國鋒)為適應新形勢下畜牧業發展的需要,解決舍飼圈養飼草飼料短缺的瓶頸,近年來,市畜牧獸醫局以項目建設為抓手、以規模種草為重點,大力發展果園種草養殖,草業發展呈現出數量穩步增長、質量不斷提升、結構不斷優化、草食畜飼養量逐年遞增的良好發展態勢。截至目前,全市累計種草保留面積56.58萬畝、草地圍欄保留面積4.5萬畝。
我市是傳統養殖市之一。全市耕地面積761萬畝、天然草地面積767萬畝,發展畜牧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其主要做法是:
一是項目引領。草地建設項目是推動草業工作的載體和杠桿。近幾年來,我市先后實施了“汾河流域生態治理”、“二峰山塔爾山兩山生態治理”等草地建設項目。項目區內的霍州市、洪洞縣、堯都區、襄汾縣、曲沃縣、侯馬市、翼城縣和浮山縣實施人工補播種草7.32萬畝、草地保護57萬畝、草地圍欄4萬畝。完成草食畜棚圈建設任務47450平方米。項目實施以來,項目區草地草層高度、蓋度和鮮草產量顯著提高。在實施草地建設項目的同時,按照扶優、扶大和不重復投資的原則,將省農業廳安排的規模健康養殖項目、退耕還林后續棚圈建設項目等項目與草地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給已經建立起飼草生產基地的養殖場在規模健康養殖或棚圈建設上予以扶持;給已經有一定養殖規模但沒有飼草生產基地的養殖場在草地建設項目上予以扶持,建立起穩固的飼草生產基地。此外,在吉縣、曲沃利用市科委科技攻關資金,通過購置草種和鵝苗,大力扶植果園種草養鵝。通過三年的努力,目前牧草種植已從果園擴展到林下,養殖品種不僅有鵝還有林下養雞、養羊等等,形成了“樹下種草、園間牧畜、種養結合、良性互動、果畜雙贏”的新型循環養殖模式。
二是規模發展。草畜并舉、規模發展是提升草業發展水平的重要途徑。為促進草地建設上水平,2010年以來,市畜牧獸醫局堅持草畜配套、種養結合,在狠抓牛羊規模養殖的同時,大力推進規模種草。積極引導養殖場(戶)轉變生產方式,利用周邊農閑田種草,推廣草田輪作,連片種植,與農民簽訂收購協議,建立自己穩固的飼草生產基地。截至2012年底,全市發展規模奶牛場(戶)729個、規模肉牛場(戶)5242個、規模養羊場(戶)6421個。全市有百畝以上連片種草4萬余畝。翼城縣富華奶牛養殖有限公司,將周邊農民的1000余畝小麥田作為自己的種草基地,投資50余萬元打深井一眼,給農戶鋪設了管灌系統,農民的旱地變成了水澆地,每年夏收后農民把耕地全部復種青貯玉米,高產、優質、高效,農民從種草中增加了收入,實現了合作共贏。目前,全市有80%的規模養牛場和養羊場都與周邊農民合作,建立起了自己的飼草生產基地。
三是服務支撐。草地建設技術服務是做好草業工作的重要技術支撐。近幾年來,市、縣兩級草業管理部門充分發揮自身技術優勢,轉變作風,規范管理,通過強化服務推動了全市的草業發展。主要做了以下工作:開展了牧草品種區域試驗。在省草原站的大力支持下,市站在堯都區賈得鄉建立了牧草品種區域試驗站。開展牧草引進品種適應性和生產能力測定,篩選適合本地推廣的優良草種,指導全市養殖場(戶)科學種草。開展了草地生物災害監測防治和草原資源與生態監測。2010年—2012年累計完成了45個樣地野外監測,開展草地蟲鼠害防治面積29.2萬畝。科學指導天然草地的管護與利用。加強草原防火宣傳。在每年的草原火災高發季節,各縣(市、區)都加強草原防火宣傳。尤其是在草地植被恢復較好的地方,沿路刷寫防火標語。同時加強草原防火應急值班,加強對草原衛星監測火點的排查,全市至今未發生過草原火災。
責任編輯: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