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丁陶廣場夜景。
初秋的襄汾,每逢夜幕降臨,濱河公園燈光四溢,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一場盛大的party中,讓人流連忘返。你看,人們或聚集在一起跳歡快的廣場舞,或坐在憩凳上拉家常,或在景區悠閑散步,或在跑步健身,年輕人在籃球架下揮灑青春汗水,孩子們在兒童木馬上留下童年回憶。不遠的地方,分秒必爭的道路改造,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正在如火如荼的推進中……一組組動感的畫面,彰顯著這座城市的活力與生機。
轉型催生“大縣城”規劃
俯瞰襄汾縣城,一條鐵路、一條河流和一條大運公路在城市中心穿過,將城市分成了兩半,特殊的地理位置注定了襄汾城建工作舉步維艱,形成了“大縣小城、平川縣山城”的尷尬局面。除了縣城建設先天不足,襄汾縣三大產業結構不合理,中心城鎮集聚效應有限、發展比較滯后、輻射能力弱,加上引導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的配套政策尚未建立,導致縣城設施落后、城鎮化率低、城鄉分割二元結構等問題突出,嚴重制約著襄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困境不是絕境,出路在于思路。面對現實,如何打造一座人人向往的宜居宜業城,提升居民的幸福生活指數,擺在了襄汾規劃者的面前。
“規劃是城市建設的導向和決策支撐,城市發展沒有規劃,如同‘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襄汾縣委副書記、縣長張宏志在6月4日召開的全縣總體規劃修編初步成果匯報會上深有感觸地說。
自2010年以來,襄汾縣結合全市發展戰略,立足自身實際,堅持以科學規劃引領,基礎設施先行,統籌城鄉一體化發展,緊緊依托國內著名設計規劃單位,先后數次高標準、高品位的修編了縣城規劃,提出了“東提、西擴、北推進”的大縣城建設思路,使襄汾建設成為經濟繁榮發展、文化特色鮮明、城鎮功能完善、生態環境優美的宜居宜業新區。在新的總體規劃中,布局將呈現“兩區、雙心、一帶、五組團”框架,“兩區”即東城區與西城區,“雙心”即西城、東城兩個中心,西城區中心以行政辦公、商業金融、文體衛生為主,東城區中心以商業金融和文化娛樂為主,“一帶”為濱河綠化景觀帶,“五組團”為居住區,即:東北組團、東南組團、舊城組團、西北組團、西南組團的發展模式。預計到“十二五”末,通過持續引深大縣城戰略,使縣城提質擴容,實現城區20平方公里、15萬人口發展目標。
規劃的修編,展現出襄汾縣城未來發展的美好圖畫,而持續推進的縣城路網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將使這一藍圖變為現實。
拓展路網奠定發展基礎
如果把一個擴張的城市看做一個人的話,那么,遍布城市的路網就是一個人的血管,“血管”延伸到哪里,城市的觸角便會跟隨到哪里。在宜居新區的建設中,襄汾縣把城市路網建設作為基礎工程來抓,平安大道、丁陶大道北延道路、濱河公園西路北延等一條條寬闊道路建設正全面唱響“西擴北推進路網工程”的交響曲。
“以前,這些路坑坑洼洼,要是下雨的話就更不好走了。如今馬路變寬了,路面也硬化了,從我家到河東區時間縮短了,特別方便!”自1992年至今一直居住在河西區紙廠舊址的王亞麗,親歷了丁陶中路的變遷史。同丁陶中路一起,丁陶西路西延、丁陶步行街西延、和諧路北延、平安大道共同構起襄汾縣城西擴路網工程。
整個西擴路網工程主要建設內容包括道路工程、綜合管溝、照明、綠化、排水等工程,概算總投資1.1億元。建成后,將進一步拉大城市框架,加快縣城擴容提質步伐,緩解城市交通壓力,為實現由城鄉分隔的二元結構向城鄉一體化的宜居新區轉型做出更大的貢獻。
襄汾縣委書記王國平多次深入項目一線現場辦公,滿懷信心地說“北推路網是加快推進全市‘一城三區’戰略步伐,打造半小時通達堯都、洪洞生活圈的重要載體;同時,將在我縣形成一條連接國道、省道和縣鄉道路,貫通產業園區、城鎮社區和旅游景區的黃金線路。這些工程完工后,將進一步帶動全縣經濟結構調整,為全縣經濟社會轉型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近年來,襄汾縣城先后拓寬改造和新建道路21.3公里,基本形成了“五縱三橫”的路網格局。如今 沿濱河東路總投資8億元的澤欣花園、財星嘉苑、晨光花園、水韻花園等一大批高層正拔地而起,丁陶大道尚都小區已具備入住條件,丁陶西路總投資5.9億元的金融住宅小區及錦華名苑住宅小區正在緊張施工中。路網的不斷完善、不斷延伸,正在為這座城市的發展釋放出巨大的“紅利”。
完善功能提升宜居質量
近年來,襄汾縣著眼于完善城市功能,在供熱、供氣、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方面加大建設力度,連續三年確定了十大民生項目和十大城市建設項目,并隨著完成情況及時進行調整和充實。
今年以來,總投資達20億元的自來水改造工程、集中供熱工程、保障房和經濟適用房建設、公廁建設等一大批涉及民生的項目紛紛啟動。目前,縣城主干街道和人群密集處合理規劃建設了8座廁所,并全部免費投入使用。集中供熱項目,新建4座換熱站。自來水改造項目,投資300萬元,新打900米深水井1眼,有效改善了水質;投資300萬元,在府前街、橋西街、龍山路新建3座公廁和2座垃圾中轉站,解決群眾如廁難、生活垃圾處理難的問題;和諧小區保障性住房建設工程,一棟棟拔地而起的樓房整齊劃一,寬闊的道路與兩旁的松柏交相輝映,勾勒出一幅美麗的畫卷;一幢幢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的竣工,該縣低收入住房困難戶的住房夢終于實現。
在大力推進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時,該縣還重點實施了濱河公園住宅小區建設項目、丁陶大道住宅區建設項目等商品房建設,讓襄汾不同群體的人們“住有所居”。
在提供給市民舒適的居住條件和良好生態環境的同時,襄汾還非常注重通過文化設施建設,進一步增強城市文化品味,體現襄汾文化元素,營造一種城市人文的氣息。位于濱河公園的觀象臺占地1萬平方米左右,中心雕塑將由襄汾陶寺遺址發現的觀象臺提煉而成,周圍以附屬雕塑、草坪、微地形、灌木景觀樹相輔,在這里,你可以像當年堯王委 派羲和觀察崇山太陽方位變化確定節令,指導農業生產那樣,體驗“觀天授時”的科學價值。除了觀象廣場,占地26000多平方米鑼鼓廣場是展示襄汾縣悠久歷史文化的另一個標志性建設。鑼鼓廣場通過形態各異的鑼鼓主題雕塑,展現出襄汾鑼鼓之鄉的厚重文化,進一步使根祖文化之鄉這張文化旅游名片更加深入人心。
“經濟帶”助力宜居新區發展
“百里汾河新型經濟帶”是全市轉型跨越發展的“天”字號工程,也是全省轉型綜改試驗區建設的標桿項目,這一重大戰略舉措打破了行政區劃,改變了過去縣域經濟單打獨斗的發展模式,必將成為推動臨汾經濟發展的一個強大引擎。作為“百里汾河新型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襄汾縣對于這項工程的建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為此,縣委、縣政府根據全市“一城三區”和“百里汾河新型經濟帶”總體部署,綜合考慮縣情實際,制定出臺了“襄汾縣百里汾河新型經濟帶建設規劃”。宜居宜業新區方面,以舉全縣之力,集全民之智投資5.26億元建成的濱河公園為中心,規劃了沿汾河一處深度治理,兩處中度治理和三處輕度治理,并以此為契機積極發展大縣城擴張戰略,同時在特色小城鎮方面,鼓勵各鄉鎮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大力發展各具特色的小城鎮。完善趙康、南賈等一般建制鎮的設 施功能;充分發揮汾城、古城等中心鎮的帶動作用;著力打造歷史文化名鎮和工業經濟強鎮;加快實施與臨汾城區毗鄰的鄧莊、襄陵小城鎮建設,構建統籌城鄉發展的橋頭堡,打造集約高效的生產空間、宜居適度的生活空間、干凈整潔的生態空間,使之成為“百里汾河新型經濟帶”襄汾段建設中“一條綠色帶、生態帶、經濟帶、城鎮帶、文化帶,長遠發展的潛力帶、增長極”的一個亮點。
如今,“百里汾河新型經濟帶”襄汾段正展現出她的獨特魅力與活力。在6月29日的首屆山西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上,襄汾縣與廣東中惠源實業投資有限公司簽約了瑪斯蘭德歐式溫泉度假小鎮開發項目。該項目總投資15億元,占地500余畝。將依托襄汾縣鄧莊鎮溫泉村豐富的溫泉資源,擬用3年時間,完成瑪斯蘭德歐式溫泉度假小鎮建設,形成晉南地區旅游集散、溫泉度假、娛樂休閑、生態養生、歐式風情商業、養老等六大功能服務中心,打造國家4A級旅游度假景區。
“總體部署、逐年實施、動態管理、五年見效”,襄汾縣一貫的政策連續性正在持續深入的影響著這座鑲嵌在汾水之畔,蘊含著五千年厚重文化的城市。她的活力在不斷延伸的路網中釋放,她的魅力在不斷升高的樓宇間展現,她的宜居在不斷完善的城市功能中體現。一座新的城市將在汾河兩岸崛起。通訊員張建華 王璐
責任編輯: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