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通訊員 任軍鋒)九月的黃河岸畔,一道道山梁披上綠裝,從溝底到峁頂,經濟林、用材林、鮮花、野草鋪滿山坡;一個個村莊掩映在綠樹叢中,綠蔭蔽日,彈奏著和諧的音符;一條條公路似綠色飄帶,飄逸著綠的神韻。鳥瞰永和,到處呈現出一派色彩斑斕的風景畫,滿目蒼翠,綠韻涌動。
近年來,永和縣圍繞“改善生態環境,加快脫貧致富,建設綠色永和”的目標,團結帶領全縣廣大干部群眾,大力開展經濟林建設、通道綠化、荒山綠化、城區綠化、新農村綠化,先后實施了“六大造林綠化工程”,走出了一條貧困地區生態立縣的新路子。截至目前,全縣有林地面積達到75.8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23.6%,林木綠化率達到40%以上,使昔日的荒山披上了層層綠裝,勤勞的老區人民建起了座座“綠色銀行”。
依靠科技管理,打造精品工程。永和縣是傳統的農業縣,自然條件差,經濟總量小,造林難度大,然而具有造林綠化的優良傳統和基礎??h委、縣政府堅持解放思想、開拓創新,靠提升質量獲得最大效益,靠創建精品贏得發展機遇,著力破解林業建設難題。一是依靠科技。堅持科技營林戰略,針對不同的立地類型,合理安排林種樹種,形成了垣面緩坡經濟林,荒溝荒坡防護林,溝壩楊柳速生林,灘涂紅棗豐產林的科技營林格局。在大寨嶺、乾坤灣石質山地造林中,針對坡陡、土薄、無路可走的困難立地條件,探索出了用PVC管輸土回填、架設索道輸運苗木等多項實用措施。在提升工程質量上,應用了截桿抗旱、石片覆蓋、塑料布打眼覆蓋、容器苗造林、側柏大苗帶土胎等技術措施,苗木成活率、保存率均達到96%以上。二是創新理念。依托國有林地建設育苗基地,最大程度降低苗木成本;鼓勵農民群眾發展經濟林,最大程度降低建設成本;積極推進林權制度改革,調動農民發展林業的積極性。芝河鎮官莊村依托地理優勢、發展育苗產業,富裕全村百姓,成為遠近聞名的育苗村。通過項目帶動、政策推動、利益調動,“資金不足干勁補”,已成為永和干部群眾謀求林業跨越發展的共識和自覺行動。優先為林業局招聘8名林業本科畢業生,全縣范圍選調12名有專業知識、豐富經驗的技術人才,進入林業部門工作,充實了林業技術隊伍;對林業技術人員從工作上支持、政治上關心、報酬上優待,不斷培養造就技術嫻熟、認真負責的專業技術隊伍,為打造林業精品工程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
關注民生,彰顯社會效益。在林業工程建設中,該縣圍繞“改善生態、關注民生”這一主線,著眼于優化生存環境、壯大主導產業、富裕一方百姓的目標,努力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共贏。堅持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路子,規模發展,連片治理。采取針闊搭配、喬灌混交,多樹種、多模式的方式進行造林,集中打造精品工程,從根本上改善了區域生態環境,營造了“百花爭春、綠蔭護夏、紅棗迎秋、松柏伴冬”的四季美景,充分展示了林業精品工程的多姿多彩。在工程實施中,農村剩余勞動力足不出縣就可就業,拓寬了增收渠道。兩年來,全縣新建苗木基地2200畝,育苗戶年均增收2.5萬元;500余農民工常年參與工程建設,人均年勞務收入達1.2萬元。同時,經濟林的栽植為農民穩定增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目前,全縣紅棗樹已達到25萬畝750萬株,年產量1750萬公斤,核桃樹已達到13萬畝260萬株,年產量250萬公斤,僅這兩項收入就占到農民人均收入的一半以上,今年閣西垣發展優質蘋果產業也初具規模。
“林業富民、生態興縣”戰略的實施,不僅得到省市各級領導的肯定和支持,提升了永和的整體形象,更激發了干部群眾建設林業的熱情,縣委、縣政府明確提出了“林業富民、生態興縣”的戰略思路,把造林綠化上升到生態文明建設與推動社會經濟跨越發展的戰略高度,壯大優勢產業,促進農民增收,加快生態治理,改善人居環境,“美麗永和”的建設掀開了嶄新的一頁,有力地推動了全縣經濟社會的跨越發展。
責任編輯: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