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記者 段小婷)從經濟發展到民生改善、從項目建設到深化改革,襄汾縣緊緊抓住轉型綜改這一難得機遇,在產業轉型、生態修復、城鄉統籌、民生改善等重點領域,進行著探索創新。
經過深入調查研究、綜合分析,襄汾提出了“十二五”時期“由傳統農業大縣向現代農業基地轉型,由傳統焦鐵大縣向新型工業強縣轉型,由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向宜居宜業新區轉型,由文化文物資源大縣向根祖文化之鄉轉型”的轉型綜改總體思路。
項目建設是“轉型綜改”的核心,該縣圍繞產業轉型、生態修復、城鄉統籌、民生改善四大任務,連續三年每年確定“七個十”重點項目,跟蹤落實,動態調整,狠抓符合轉型發展方向的大項目、好項目、重點項目建設。2013年,全縣重點實施了百公里汾河治理與生態修復工程襄汾段工程、濱河東路南北延貫通工程、新興重工綠色鑄造園區一期30萬噸高端鑄件等10個重大項目,以重大項目建設推動轉型綜改試驗區建設。為了實施好這些項目,襄汾縣圍繞項目儲備、簽約、落地、開工、建設和投產的各個環節,認真落實“六位一體”工作目標任務,全力推進項目建設。
憑風借力好行船。截至7月底,全縣項目儲備總投資1159.34億元,項目簽約投資額178.5億元,項目落地金額80.11億元,項目開工完成投資147.65億元,項目建設完成投資35.99億元,項目投產完成投資54.05億元。“六位一體”綜合排名全市第三。
改革是建設轉型綜改試驗區的根本,關系到綜改試驗區建設的成敗。襄汾縣緊緊抓住轉變發展方式這條主線,不等不靠,勇于突破,把自己能做的事先做起來,在事權范圍內把自主性和創造性發揮到最大限度。2013年,該縣確定并實施了“五規合一”、用地制度和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等三項重大改革。
“五規合一”推進立體全面發展。以“百里汾河新型經濟帶”為載體,在全市率先開展“五規合一”試點工作,將經濟社會發展、城鄉建設、土地利用、產業發展、生態環境保護等規劃進行有效整合,制定了《縣城總體規劃》、《農業發展規劃》等產業性、專業性規劃,力爭實現“規劃全覆蓋,城鄉一張圖”,增強了規劃的科學性和前瞻性。積極探索建立編制協調機制,打破以往各個規劃各自為政、難以融合的窘境,使城市規劃系統之間和各規劃層級之間相互融合協調、實現立體式全面發展。
“盤活土地”提供科學發展保障。土地是轉型綜改試驗區建設的根本載體,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城鎮建設用地供給嚴重不足已經成為制約縣域經濟發展的瓶頸。作為全市首批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縣和全省首批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試點縣,襄汾縣大膽探索,三步盤活土地“一盤棋”。用足、用活國家各項土地政策,走國土資源節約集約道路;因地制宜、全面實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工作,落實耕地總量動態平衡,緩解了用地矛盾,有效推進統籌城鄉發展;按照內涵挖潛、盤活存量、寸土必用,將工礦廢棄地和閑置土地重新調整利用的思路,圍繞工礦廢棄地的重新調整開發利用。2013年,該縣確定實施襄陵、新城等十鄉(鎮)22村兩個工礦廢棄地復墾項目,總規模1135.35畝,可復墾耕地1005.45畝,工礦廢棄地復墾變廢為寶的熱潮蔚然掀起。
醫改扭轉“看病難、看病貴”。醫改是一項民生工程,涉及到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作為2013年省定縣級試點縣,襄汾縣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原則,以政府為主導,相關部門明確責任目標,協同配合,上下聯動,統籌推進公立醫院管理、補償、人事分配、藥品供應、價格機制等綜合改革,完成縣級公立醫院的崗位設置、人員競聘定崗工作,核定了縣級醫院的收支,明確取消藥品加成后的補償渠道,實行藥品零差率銷售,調整部分醫療服務價格,同時,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正在逐步建立,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各項工作正在扎實推進。
責任編輯: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