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與田園交融、工業與農業和睦、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在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宜居之所,高樓大廈與良田桑竹相得益彰……這是“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美好前景。
所謂新型城鎮化,是指堅持以人為本,以新型工業化為動力,以統籌兼顧為原則,推動城市現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態化、農村城鎮化,全面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走科學發展、集約高效、功能完善、環境友好、社會和諧、個性鮮明、城鄉一體、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建設路子。
今年7月30日,國務院正式印發《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建立公開透明的落戶通道、隨遷子女異地高考、統一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在對新型城鎮化建設作出全面規劃的基礎上,戶籍制度改革新政的出臺,使公平的“城門”在制度層面逐漸打開。
如何實現新型城鎮化?如何體現新型城鎮化的“新”?圍繞“提高城鎮化水平、完善城鎮體系、提高城鎮發展質量、基本形成‘兩化互動’發展格局”,我市進行了大量有益探索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務內涵,力爭使城鎮成為具有較高品質的宜居之所。
“一城三區”龍頭引領
加快推進堯都、洪洞、襄汾同城化發展,全力打造臨汾都市區,積極培育臨汾都市圈,承接東部輻射區,促進“一城三區”在全市率先崛起,成為推動全市新型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龍頭。
通過加快城市交通基礎設施銜接、城市合作區建設及城區分工協作,大力推進城區、景區、園區之間快速公交的發展,充分利用客運專線、城際鐵路、貨運專線三條鐵路,擴展城市空間,優化城市功能。加強堯都、洪洞、襄汾在精細煤化工業集群、鑄造機械產業集群、新型制造業集群、現代服務業集群、旅游產業集群、物流產業集群六大產業集群上的發展整合,真正形成臨汾“一城三區”發展合力。
構建最活躍的“圈域經濟”
推動侯馬和曲沃同城化發展。通過整合侯馬、曲沃道路交通、通訊、電力、供水、供氣、供熱等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醫院、學校等公共服務設施,培育同城化產業體系,實現資源共享、對接融合。到“十二五”末,侯馬都市圈城鎮人口達到55萬人,經濟總量達到260億元,成為晉南重要的現代物流基地、裝備制造基地和電子信息產業基地。
建設山西國際陸港區。突出“中西部重要的現代物流樞紐、東部產業轉移承接示范基地,晉國文化旅游勝地”的功能定位,加快發展商貿物流、制造、冶金、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提升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構建一體化的公共服務和交通體系。以山西方略保稅物流中心為核心,加快占地55平方公里的山西國際陸港物流園區建設,打造輻射300公里的國際物流港、出口加工區和服務業新城,構建晉陜豫黃金三角貿易物流中心。
科學轉型打造山西“后花園”
利用霍州的區位優勢、政策優勢,采取科學的轉型策略和模式,促進“城”“礦”融合,在新型化工業發展戰略的指導下,通過積極發展資源加工業、配套產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實現產業多元化,并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力度,逐步還原城市的生態功能,將霍州打造為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示范區。
同時,堅持把旅游業作為霍州市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突破口,圍繞“中鎮霍山、華夏州署”兩大品牌,突出塑造七里峪、霍州署、陶唐峪等知名景區,提升城市的親和力和開放度,重塑城市形象,通過科學轉型,將霍州建設成為省級生態環保、文明開放的山西“后花園”。
從“重點鎮”到“現代化小城市”
按照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居民生活條件同質化的要求,在進一步完善重點鎮區道路、供電、供水、通信等基礎設施的基礎上,建立完善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推進重點鎮教育、科技、醫療、衛生、環保、綠化、消防、體育、信息化等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形成重點鎮相對完善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
高標準規劃建設堯都區金殿鎮,洪洞縣趙城、甘亭、廣勝寺,襄汾縣汾城,霍州市辛置鎮等7個鄉鎮,在全國率先探索“鎮改市”。不斷擴大城鎮規模,提升經濟實力,著力培育優勢產業,形成中心城市擴散輻射的重要承接點,成為各具特色、功能完善、宜居宜業宜游的現代化小城市。
“產業集聚”培育“示范基地”
合理規劃布局工業園區對促進地區經濟發展、環境改善以及城鎮發展具有重大意義。近年來,我市通過調整產業園區布局,將經濟帶內26個工業園區整合為18個,其中國家級產業園區3個、省級產業園區3個、市級產業園區12個。
同時,提高園區產業的關聯度和產業支撐能力,以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為導向,我市通過改造提升煤炭、鋼鐵等傳統優勢產業,拓展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發展壯大新興產業,集中打造功能完善的現代服務業高地、活力充裕的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基地,以“產業集聚”培育“示范基地”。
截至目前,我市的城鎮化規劃工作方案已編制完成,并逐步建立以城市總規為總綱、控規為依據、專項規劃為基礎、城市設計為補充的城鄉規劃體系,《地下空間利用規劃》《城市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南部機場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臨汾市鐵佛寺保護規劃》等項目已啟動實施。(記者 段碧蓉 實習生 安月琦)
責任編輯: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