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記者 閆 璟) 近年來,我市通過實施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自然保護地建設、濕地保護、封山育林等一系列重大生態保護工程,為野生動植物棲息繁衍創造了良好條件。隨著森林、水域和濕地面積的逐年增加,野生動物覓食和活動空間得到有效改善,原麝、豹貓、豬獾、黑鸛、紅腹錦雞等代表性野生動物種群數量不斷增加,走進公眾視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景象頻頻上演。
我市地處黃河中游候鳥遷徙通道的關鍵節點,汾河縱貫全境,濕地、森林、農田交錯,為東亞——澳大利亞候鳥遷飛路線上數百萬只候鳥提供中轉補給、越冬繁殖地和生態屏障。在洪洞汾河國家濕地公園,棲息越冬的白鷺、蒼鷺等珍稀鳥類逐年增多,大天鵝數量從2018年的30余只增加到今年的400多只,擁有鳥中“活化石”之稱的國寶中華秋沙鴨更是在此首次現身。
除此之外,我市野生動物種類豐富,主要分布在翼城縣、古縣、安澤縣、蒲縣、吉縣、鄉寧縣等東、西兩山,現有野生動物27目73科338種,其中鳥類17目46科256種。在野生動物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金錢豹、原麝、林麝、黑鸛、金雕、褐馬雞等14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獼猴、豹貓、大天鵝、蒼鷹等38種;省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有狗獾、狍、石雞、蒼鷺等125種。
我市野生植物資源主要分布于霍州市、曲沃縣、翼城縣、古縣、浮山縣、鄉寧縣、吉縣、大寧縣、隰縣、蒲縣等縣(市),現有野生植物118科887種,其中裸子植物9科31種,被子植物109科856種。在野生植物中,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南方紅豆杉、銀杏等3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有翅果油樹、水曲柳、連香樹等13種,省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有木賊麻黃、山西槭、文冠果等23種。
我市自然保護地的建立經歷了起步、穩步發展、快速推進三個階段。“十四五”以來,全市林草建設重點圍繞“呂梁山生態脆弱區、太行山水源涵養區、百里汾河經濟帶濕地植被恢復區”三大生態屏障進行布局,共完成林草工程任務103.91萬畝,累計人工造林34.13萬畝,封山育林14.06萬畝,退化林修復20.17萬畝,草地改良、人工種草、退化草原生態修復35.55萬畝,四旁植樹5880萬株,森林鄉村建設31個,國土綠化工作邁出堅實步伐。與此同時,積極開展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爭取中央、省級資金,持續推進保護地建設和濕地保護修復,全市各類自然保護地科研監測、保護管理、宣傳教育水平得到顯著提升。
通過不斷努力,目前我市已建立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濕地公園等多種保護地類型共24個,其中自然保護區3個,風景名勝區5個,森林公園6個,濕地公園7個,地質公園3個。2023年11月,洪洞汾河國家濕地公園入選國家林草局新一批國家重要濕地名錄,成為我省首個國家重要濕地。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