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市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團結帶領全市干部群眾,牢牢把握工作關鍵環節,改革發展穩定總體向好,區域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轉型跨越發展邁出堅實步伐,各項工作取得新的成績。
時光荏苒,春華秋實。回眸2013,我們喜悅振奮!展望2014,我們信心滿懷!從今天起,本報開設《2013亮點掃描》欄目,與讀者共同追憶建設足跡,爭取以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抓手,以“百里汾河新型經濟帶”建設為龍頭,以黨的建設為保障,深入開展好“四個年”活動,繼續在建設“文明開放、富裕和諧新臨汾”的偉大征程中再立新功。
“要把‘百里汾河新型經濟帶’作為臨汾轉型綜改區建設的切入點和突破口,培育現代產業集群,打造生態經濟示范區,建設現代化區域性中心城市?!?013年,隨著綜改政策穩步實施,“百里汾河新型經濟帶”成為引領臨汾未來的重要引擎,加上汾河流域良好的區位優勢、便捷的交通優勢、獨特的人文優勢和特有的對外開放優勢,使之成為實現“臨汾夢”的重要承載。
早在2012年年初,在“發展為先、生態為重、創新為魂、民生為本”理念的引領下,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了“百里汾河新型經濟帶”的戰略構想,并將其作為推動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的載體和引領臨汾未來發展的龍頭,舉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精心培育。
2013年,“百里汾河新型經濟帶”地位進一步凸顯。無論是啟動實施的堯都、襄汾、霍州、洪洞24.3公里城區段河道生態治理修復工程,約200公里的濱河東、西兩條快速路等交通道路建設工程,千萬噸級特優鋼循環工業園區、大型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山西國際陸港綜合保稅物流園區等工業園區、農業產業園區和物流園區,還是大槐樹、堯廟、廣勝寺、七里峪、陶唐峪、丁村民居、晉國博物館等文化旅游景區開發建設工程,以及以臨汾、侯馬兩個城市為中心的城鎮化建設工程,隨著建設步伐的加快,“百里汾河新型經濟帶”作為決定臨汾未來的戰略承載集聚效應顯現出來,輻射帶動作用日趨明顯。
生態農業建設。在推進城鄉生態化的過程中,本著“資源共享,節約土地,節約能源”的原則,按照“社區與園區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發展、同步繁榮”的總體思路,我市扎實做好生態社區和生態農業建設。在生態社區建設上,進一步推動“城中村”改造和“村改居”工作,以堯都堯廟、洪洞甘亭、襄汾汾城等5個重點鎮為試點,推進新農村連片示范區建設;在生態農業建設上,堯都生態產業園、洪洞甘亭現代農業轉型綜改示范園等10個農業示范園區建設齊頭并進。同時,加快建設以西山水果“雙百”工程為龍頭的特色農業體系。
生態工業建設。通過全循環、高端化、規模化、多元化,加大對傳統產業的生態化改造提升力度,提高生態產業鏈的關聯度,建設符合新型工業化要求的生態工業體系,培育了一批企業內資源循環利用和企業間資源循環利用的生態工業園區,打造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園區、千萬噸級特優鋼循環工業園區、大型煤化工、新型材料、裝備制造、電子信息、食品醫藥等18個新型工業園區。
生態服務業建設。以“根祖文化”和“堯文化”為核心,重點推進了大槐樹、堯廟、廣勝寺、七里峪、陶唐峪、丁村民居、晉國博物館等17個文化旅游景區景點建設。打造山西國際陸港綜合保稅物流園區等6大物流園區,力爭把臨汾建成中西部地區重要的物流樞紐和大型物流吞吐基地。
生態城鎮建設。圍繞建設臨汾都市圈、侯馬都市圈,大力推進臨汾、侯馬兩個中心城市,霍州、洪洞、襄汾、曲沃4個大縣城,大力推進霍州大張、洪洞趙城、曲沃高顯等19個重點鎮和新農村連片建設。
自然生態環境治理修復。按照“十八大”報告指出的“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我市進一步加大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力度。重點實施了百公里汾河河道治理與修復工程以及澇洰河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工程。同時,加快實施村鎮綠化、通道綠化、生態經濟帶、濕地公園、森林公園等自然環境生態修復治理工程,構建生態優美的自然生態體系。
為有效拓寬發展路徑,加速經濟帶建設,我市積極推進綜合配套改革體制機制創新。工業生態化建設方面,開辟產業與產業、生產與消費之間資源循環利用的循環經濟路徑。同時,進一步探索完善園區管理體制,激發各方活力,建立政府主導、業主開發、政企共建、項目先行等有效運行模式;生態農業建設方面,積極探索新農村連片建設與推進城鄉一體化、“兩區同建”銜接的路子;自然生態修復治理方面,探索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和補償機制;生態城鎮建設方面,創新城鄉統籌發展機制,推動公共資源在城鄉之間的合理配置;生態文化旅游方面,逐步建立起協調統一、富有活力、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旅游文化管理體制和運作機制,有效推進生態文化建設和生態旅游發展。
今日汾河,如玉帶環城。生態修復工程不僅改善了臨汾的生態環境,實現了環境治理的“華麗轉身”,也充分發揮了工程的民生、生態、經濟、景觀等多重效益,成為“百里汾河新型經濟帶”先行先試“四位一體”建設的典范;經濟帶內的園區建設正在加緊實施,并以園區建設為載體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同時,強力推動新型工業園區、現代物流園區、現代農業園區、文化旅游園區的建設,讓農民走進園區勞動、改變生產方式,從而實現農村管理模式、農民生活方式和農業規模經營三大變革,加快推進城鎮化建設進程,最終構建起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格局。
如今,迸發出無窮力量的“百里汾河新型經濟帶”建設,在支撐起臨汾“沿汾崛起,兩翼齊飛”整體轉型跨越新格局的同時,也將一個飽含著生機、迸發出活力、充滿了希望的新臨汾展現在世人面前。沿汾兩岸熱火朝天的建設場面、各大園區內熙來攘往的人流物流,顯示著我市上下向改革要動力、向發展要富裕的步履堅定不移、穩健豪邁!(記者 段碧蓉 實習生 姚曉元)
責任編輯: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