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堤壩的綠化以樹種為主,通過喬木、灌木、綠色植被相結合,突出植物造景,形成城市森林景觀。治河蓄水、綠水相映,有樹、有花,營造綠色生態廊……”向記者描繪起經過治理與生態修復的百公里汾河堯都區段場景時,景觀項目部技術負責人孫耀廷顯得十分興奮,一個充滿綠樹成陰、風景優美、色彩豐富、層次多樣的汾河景觀像一幅美麗的畫卷呈現在人們眼前。
臨汾市百公里汾河堯都區段治理與生態修復工程南起屯里汾河大橋,北至洪洞縣界,東接新建濱河東路,西連汾河西大堤;河道治理長度5公里,生態修復實施面積150萬平方米。汾河治理內容包括:河道疏浚5公里,主河槽固槽10公里、堤防加固10公里、改造沿汾河兩岸電灌站4座、入汾支流河口治理1處、堵頭壩、蓄水橡膠壩工程各1處,治理工程按50年一遇防洪標準設計。生態修復工程分為三板塊:河道內灘涂兩板塊為地被種植區,堤壩外為郊野生態景觀區。
汾河堯都區段治理與生態修復工程指揮部副總指揮左力介紹,目前,河道治理已經進入最后沖刺階段,將于4月底全部結束,綠化工作正如火如荼進行中。記者在現場看到,河道內壩種植的植被已經發芽,呈現出一片片生機勃勃的綠色,隨行的技術人員介紹,這是采用新的“生物毯”技術,用鉛絲網包裹兩層棉,中間夾帶草籽鋪設到河內堤上。這不僅能夠保證河壩的安全,減少河水對壩體的沖刷,而且能保證草籽不被沖走,起到長遠的綠化作用。
雖然堯都區汾河段治理與修復工程僅有5公里,但是,由于距離城區段較近,地域上有較大的特殊性,這給工程施工和設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項目部在施工過程中高標準、嚴要求,確保質量關;在整體設計上也考慮全面,與城區段力爭做到融合。
如果說汾河是一只明亮而美麗的眼睛,那么圍繞汾河水系的人造景觀就相當于“畫眉”。如何將眉眼打扮得含情脈脈、風情萬種?景觀項目部的專家孫耀廷說,圍繞整個汾河水系,在整體設計上,汾河堯都區段將突顯“郊野生態”特色,將原有綠化苗木能留盡留,地形高低起伏,濕地、湖泊、主題廣場和文化活動場所分布合理。苗木種植高低錯落、開合有致,以大片開闊綠地為主體,突出鄉村郊野特色主題。
在具體的景觀綠化上,生態、優美、簡潔、大氣是堯都區汾河段景觀的基本特點。“在水面和地面的過渡地帶,選擇種植水生和濕生植物,就能達到一個漸變的過程。”孫耀廷介紹,在汾河生態景區的打造方面,也注重園林景觀的藝術性,在堤壩外區域,保留了原有樹種,依托地形,根據各種主題來設計種植不同種類的樹木和花草,有垂柳、金銀木、楊樹、槐樹等大型喬木。此外還有其他種類的灌木和地被植物,依據各種主題分格種植了山桃、海棠、丁香等具有濃厚郊野風格的樹種,起到與水相呼應的效果,使得水和樹交融在一起。讓市民們來了,能有輕松的心情,為市民提供休閑和娛樂的場所。
運用規則與自然相結合、灌木與小喬木相搭配的種植方式,提升了道路的植物層次與色彩搭配,整體呈現簡約而不簡單的風格。位于東壩的綠化帶修好之后,市民將看到各具特色的花灌木與地被組合成一條絢麗斑斕的花帶,整條道路綠樹成陰、芳香宜人,給市民留下“車在景中行”的美好印象。
汾河堯都區段治理與生態修復工程完工后,堯都區汾河段兩岸的生態環境將得到極大改善,為城區及周邊居民休閑、觀光、娛樂提供理想場所,為城市擴張和堯都經濟發展起到有力支撐,該區域內將會形成“一川清水,兩岸錦繡”的美麗畫卷。(張瑩超)
責任編輯: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