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15 11:41:00 來源:臨汾新聞網
常言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每年的麥收“攻堅戰”里,無疑是“麥鐮未動,氣象先行”。
6月4日,在堯都區杜村,市氣象局的支農服務小分隊碰上了正在澆地的農民劉長峰。“我每天都通過電視、廣播等了解氣象信息,還專門訂了手機天氣預報。現在講究科學種田,氣象信息越來越重要了。”“保民生、保麥收是氣象部門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也是當前工作的首要任務,只有各級氣象部門下大力氣提高氣象預警信息的覆蓋面和有效性,努力縮短氣象服務與農民之間的距離,才能真正發揮氣象信息‘指揮棒’的作用。”市氣象局局長王文義說。
在侯馬市張村一麥地的田埂上,年近50歲的村民張全武說:“麥收的時候,老百姓最關心的就是天氣變化。我們每天都要看天氣預報,看完中央臺看地方臺,生怕到手的麥子收割不及時打了水漂。”在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記者見到了從事人影工作近二十年的高級工程師、市人影辦主任薛廷枝。他說,目前全市的4門三七高炮、27門火箭發射架和78名作業人員均已進入臨戰狀態,“炮彈”也準備充足,他們將盡全力做好麥收期防雹減災工作,最大程度減輕自然災害對麥收工作的影響,力保今年小麥豐產又豐收。
6月8日,全市迎來了今年入夏以來的最高氣溫——37.2℃,室外烈日炎炎,烤得人皮膚生疼。
在堯都區魏村鎮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點,堯都區氣象局和人民武裝部的工作人員及20余名預備役人員正忙著調試4門三七高炮,豆大的汗珠爬滿了面頰,背上的迷彩服也早被浸濕。堯都區氣象局局長丁銳欽感慨地說:“氣象局與人武部聯合防雹保麥收今年已是第10個年頭了。每年進入麥收期,我們都會投入很大的人力和物力開展此項工作,為的就是讓農民安心地做好夏收。”“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人民群眾對氣象服務的需求也越來越高,我們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做得還遠遠不夠,氣象服務領域還要大力拓展,任重而道遠。”王文義說。(記者 郝海軍 劉建宏)
【責任編輯: 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