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正是大學生求職就業的旺季,然而在面試中,許多大學生都遇到了同一難題:那就是用人單位都要求具備相關工作經驗,這已成為不少學生找工作的最大障礙。
一邊是沒有實踐經驗就沒有機會應聘上崗,一邊是沒工作根本無從積累實踐經驗,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呈現出一種奇怪的“經驗悖論”。其實,這正揭示出當前高校教育的種種弊端,刺中了大學教育的軟肋。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市場經濟的開放,以知識傳授為主導的傳統大學基本功能正在逐漸向培養高素質創造性人才,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現代大學功能轉變。現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已成為大學肩負的三大功能。因此,大學如果還一味封閉自守與外界隔絕,拒絕與社會接觸,那么就不可能很好地為社會服務,也難以提供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然而現實中,許多高校特別是一些本科院校,仍然固守封閉式的辦學理念,采取經院式的教育方式,在專業設置、市場人才需求、學生能力培養方面,沒有經過充分的調研與論證,導致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脫節,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跟不上市場變化的需要。
由于受傳統思想的影響,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目標過于單一,過分注重理論型、研究型人才的培養,呈現“一刀切”趨向。不少高校仍然沿襲應試教育的教學方法和內容,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重理論灌輸,輕實踐操作,教學嚴重滯后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市場對人才需求的變化,培養出來的學生實踐動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欠缺,難以跟上市場的步伐。報紙上曾報道過的“某大學新聞學博士畢業后竟然不會寫消息”,就是很好的證明。許多本科院校實踐教學形同虛設,圍繞教育教學活動目的開展的、學生親身體驗的實踐活動基本是一片空白,像科學實驗、生產實習等教學實踐,以及各種以了解社會和國情、提高全面素質為宗旨的社會實踐基本上處于無組織、欠指導、沒設備、未落實的狀態。
如此一來,許多專業必需的實踐教學環節并沒有落到實處,許多崗位不可或缺的職業能力并沒有得到鍛煉和培養,由于理論和實踐的脫軌,學生所學課程不切合實際需要和落后于社會發展,大學培養出來的人才往往不是眼高手低的書呆子,就是理論不深技能不精的“半秀才”,致使專業人才培養方向與市場客觀需求不對口,畢業生學非所用難以就業,甚至出現部分專業畢業生過剩,而企業難找滿意人才的局面。
為什么現在許多學生疏于學業甚至不惜犧牲學業,走出校園參與社會實踐,提前接受社會風雨的洗禮,這正是由于學校沒有傳授學生足夠的與未來崗位相匹配的職業能力造成的。可以說,這是一種被現實逼迫的無賴之舉,是一種忍痛的選擇。
當前大學生求職中的“經驗短塊”既向大學人才培養理念提出質疑,也在拷問大學的功能。面對新形勢,大學惟有更新觀念,明確定位,打破經院式的封閉性辦學理念,加強與社會的聯系,了解現代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要求,以與時俱進的教育價值觀引導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入,才可能真正辦人民滿意的大學,培養出適銷對路的有用之才。( 來源:紅網 闕明坤)
【責任編輯: 付基恒】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