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已二十余年,學校常舉行教學教研活動,教師們互相聽課、評議,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幾年前,聽課時看到一個細節,至今深深留在我的記憶中,難以忘懷,令人感動。
那堂公開課安排在下午第一節,天下著小雨。當時上課的女教師正在行間緩步走動,范讀課文。突然,一位學生出現在教室門口,喘著粗氣,滿臉的汗水(或雨水),他遲到了。老師示意他進教室,同時繼續范讀課文。當走到遲到的同學身邊時,悄悄掏出了手絹遞給他。沒有影響她的走動和范讀,也沒有留下任何痕跡,以致許多老師不知道她曾出現過這個動作。而我正好視線所及,被這個細節所感動。
學生遲到,且有那么多的老師在聽課,執教者是最忌諱的。心中無名之火,往往會形于色。而這位女教師,非但沒有一點責怪、埋怨的表情流露,反而巧妙地運用注意分配,在不影響教學進程的前提下,給遲到同學以安慰、關愛,讓他很快融入全班的學習中去。試想遲到的同學,即使沒遭遇到劈頭蓋臉的批評,就是看見教師其他不善意的動作、眼神,心里會怎么想?恐懼?害怕?試想即使老師平靜地讓他坐下,而不做情感上的接觸、交流,那么遲到的同學也難免要擔心“暴風驟雨遲早要來”、“新賬舊賬一塊算”、“躲過初一躲不了十五”。再試想,如果老師將這一愛撫的動作夸大,讓全體同學、所有聽課老師都知道,那么遲到的學生仍然會產生不安情緒,而教師的做法也難免有“作秀”之嫌。
我所感動的,就是教師的這種愛,那么的親切、自然,愛在不經意中,愛在極細微處,愛的悄無聲息。愛學生,有各種方式。有的愛可產生“新聞價值”,有的愛可產生“轟動效應”,但更多的愛應體現在極平常的常規教育教學活動之中。
“仁者,愛人。”這是先哲的教誨。這種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教育觀和道德觀,在如今情感、倫理關系出現“不和諧”的情況下,更有必要繼承和發揚光大。這與提倡現代化教師素質并不相悖,因為,愛學生,是教師永恒的道德素質。
教育家所言:“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自由地發展。”“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就在于如何愛護兒童”。所以,陶行知先生要求教師“愛滿天下”,要求教師把目光投向每一個學生。這是至理名言,要真正付諸實踐,還得于細微之處下功夫。張天靈
責任編輯:劉靜
上一篇: 浮山教育局有效規范學校財務收支
下一篇: 把愛的陽光灑到每個孩子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