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歌關愛路,傾情育花紅。素有臨汾“東山明珠”之稱的古縣,不僅是轉型發展道路上的排頭兵,在經濟社會繁榮發展之時更是繼承了太岳革命老區的優良傳統,在幫助貧困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的愛心之路上凝聚政府、企業和全社會的愛心力量,傾情關愛莘莘學子,釋放著縷縷暖心正能量。
不讓一個孩子因為貧困而失學,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
再富有的地方,都會有貧窮如影隨形。尤其古縣這個山區小縣,由于受地域的制約,還有一部分家庭處于貧困窘迫之中。如何保障這些家庭的孩子不因貧困而失學、上不起學,一直是該縣縣委、縣政府關心的頭等大事。
教育優先才能從源頭上給每一位孩子良好的上學保障。
近年來,該縣投資上億元用于教育事業,完成了新建古縣一中、二中、職教中心改擴建、城鎮寄宿制學校以及安全校舍全覆蓋等工程。在保證九年義務教育免費的基礎上,從2011年開始,又實行高中免費義務教育,在全省率先實現了十二年免費教育。
自2003年起,縣委、縣政府創造性地提出企業回報社會的“三個一”工程以來,教育資助就成為全縣企業家共同的社會責任。古縣一中、二中、城鎮小學等多所學校相繼設立了多家以企業家冠名的專項助學基金。關工委、共青團、工會、婦聯先后推出“愛心助學”、“春蕾助學”、“金秋助學”等系列專項活動,崔家嶺村張花花姐弟三人、西圪垛村李叢紅、南山村李圭等百余名貧困學子得以順利地完成不同階段的學業。
如何整合這些社會團體的力量,使愛心助學成為政府的行為,形成一套科學、規范的長效助學機制?2012年的重陽節,古縣愛心助學基金會正式成立。這是一個在縣委書記李菲、縣長李強的支持下,由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牽頭創設的非盈利性、獨立的社會團體,旨在通過建立多渠道、長期、穩定的助學機制,組織和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多方籌集助學資金,扶助品學兼優的貧困學生順利完成學業。為了讓基金會在創立之初就走上規范之路,縣委副書記張金虎進行了多次深入細致的調研,先后組織召開座談會10余次,在企業中發起倡議,多次召開有關會議,力求章程科學嚴格規范、方案切實可行。基金管理委員會由縣委分管副書記張金虎任主任,下設評審委員會和辦公室。評審委員會組成人員報縣委、縣政府備案,負責受助學生資格和資助等級評審。基金來源分為縣財政劃撥專項資金、發動企業單位和社會團體捐資、發動社會熱心人士及全縣干部職工捐資、整合工會、團委、婦聯、教育等部門的各類助學資金、向省市協調助學資金等形式,在管理上實行財政專戶管理,設立基金賬戶,所有籌措的助學資金統一納入本基金專戶管理。基金會自覺接受紀檢監察、財政和審計等部門以及捐款人、社會各界的監督。
在資助對象上,通過學生自薦、知情人推薦、教育部門、鄉鎮推薦等方式,如實填寫《古縣愛心助學基金會助學申請表》,由申請人所在村鎮、社區與學校配合初審,經基金管理委員會辦公室收集篩選確定初選名單,移交基金評審委員會評審。資助對象擬定后,在縣電視臺、資助對象所在學校、村(居民區)公示。公示一周無異議,基金管委會通知財政部門在15日內將助學金發放到位。財政部門將資助款發放回執送交基金管委會辦公室存檔。
完善的制度和管理機構成為基金會的發揮作用的尚方寶劍。截至2013年6月底,共募集捐款817079元。基金評審委員會組織相關人員對全部申請學生進行了走訪與調查,于6月5日召開全體委員會議,對2013年度擬資助的孟艷藤等126名學生進行了評審,將受資助的學生根據家庭貧困程序與學級情況分為三檔,結合本基金的籌款數額,年發放基金87200元,同時進行為期一周的社會公示。
從2013年開始,每年7月份被定為古縣“愛心助學基金集中募集月”。如火七月,將又掀起新一輪愛心助學的高潮。
愛心匯聚力量,點亮貧困生希望之光
南垣鄉有一個小女孩叫咸艷露,身患再生障礙性貧血,家庭極為貧困。這個不幸的小女孩受到了全縣人民的關注。縣委書記李菲帶著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親自上門看望,現場商討救助小艷露的方案,各類捐助紛至而來。幾年過去了,如今的小艷露正在加快康復。
古縣有一個級別很高的單位——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這里匯聚著全縣離退休的縣級干部,他們把余熱獻給了下一代的茁壯成長中,尤其是愛心助學上。關工委主任、原人大主任孫林峰帶領這些“五老”干部深入山莊窩鋪,調查摸排貧困家庭子女的實際情況,積極聯系幫扶企業,為一個個貧困學子鋪平了通向未來的道路。侯帥帥、李靜峰、路亞欣就是孫主任在調研時資助的學生。郭鵬兄妹母親病逝后,人大副主任董玲愛不僅為他們爭取到利達焦化公司董事長酉振國的資助,順利完成了大學,還為他們張羅婚事,成家立業,讓他們享受到了母親般的關愛。人大副主任薛安民、王秉彥都曾經擔任過古縣財政局局長,同時傾情教育,溫禮、趙偉鵬、趙聰一個個考上大學的貧困學子在他們的資助下順利完成了學業,開啟了人生的光明之門。
“我們要盡自己最大的能力讓這些貧困家庭和他們的孩子感受到黨和國家的關懷與溫暖,要動員社會上的愛心人士幫幫這些孩子”。這便是這群老干部孜孜不倦的工作動力。
2012年年末,他們還利用半年的時間,編寫了《關愛》一書,記錄了全縣所有關愛下一代的感人事跡。2013年元旦,縣委、縣政府舉辦了首臺愛心助學募捐晚會,一個個募捐的溫馨畫面再次激活了這個革命老區的無邊大愛。
古縣還有一支鍥而不舍的助學隊伍,那就是在這片土地上創業的企業家。每年高考成績公布后,凡考上二本以上的學生都可以領取到2000至5000元的獎勵,貧困學生同時會得到資助。而這些資金全部來自以企業家冠名的助學基金。企業家于躍生自2001年起率先出資10萬元在古縣一中設立了“于躍生基金”,企業家李愛元這些年用于教育上的捐助已達到7000萬元,資助了1000余名學生完成了學業,他在古縣一中設立了永久性的“愛元教育獎學基金”。此后,“王勇助學基金”等多個助學基金延伸到古縣二中、城鎮小學等多所學校。
從最初的發善心資助貧困學生,這些企業家逐漸地將這項任務當成了一個企業家的社會責任,一些長遠的規劃和機制也在不斷的出爐。企業家李登文為相力村、金堆村和安澤縣上莊村的所有孩子送去了一生的承諾,獎勵小學、初中的優秀學生,承擔所有考上大學學生的全部學費。幾乎所有企業的制度都包含了職工子女上學的資助內容。企業家們不僅在物質上資助了一個個貧困學生,更與這些孩子結下了深厚的感情,并在他們完成學業之后優先為他們提供就業機會。
奉獻與感恩,已經是這些資助之外的另一個寶貴收獲了。
有了夢想,他們的心有了飛翔。有了關愛,他們的夢想不再遙遠。穿越大山,縷縷關愛托起了無數貧困學子明天的太陽。(通訊員 劉冉玲 劉廣亮)
責任編輯:劉靜
上一篇: 北大清華講學團走進臨汾一中“傳經送寶”
下一篇: 幸福生活“三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