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官朝拜
時髦青年
蘇武牧羊
仙女散花
前不久,記者與常年游走于廟會與鄉間棄廟的朋友一起走進了呂梁山深處,高山腳下的吉縣朱家堡。晨光下,小溪邊的古廟和古典優雅的舞臺越發讓人深感先人們對神靈的崇拜與聰明智慧。
古廟與舞臺在小溪的南邊,舞臺坐南朝北,尚且完好,前后臺的隔墻仍留有“文革”印記,前臺兩側的壁畫留下常年風吹及人為毀損的痕跡,整體畫面仍然保存完整,騰云駕霧的哪吒故事依晰可辨。
院中的老槐樹記錄著廟宇的年輪。廟宇的正殿坐北朝南,門開在3間房的中間,兩側的窗戶依舊完好,門外兩側豎立著兩通石碑,西側的是清代道光年間重修碑記,東邊的是民國20年(1931年)重修碑記。透過門縫,看到房頂已經腐蝕塌落,露出天空。
“且夫神道設教,先代之流傳保存古跡,民國之通例,有創始必有繼作,乎承先啟后,不至漫滅而無,聞也州治東五十里三皇峪口舊有九天圣母廟一座,三宮殿、文公祠側乎左右,其創建何年,杳不可考,但觀其遺碑重修者屢矣!歷年既久風雨剝蝕……棟折梁摧墻崩垣,頹神像浸毀,莫右言狀”正殿東側民國20年(1931年)重修石碑記載,當年重修此廟時的損毀程度也不亞于現狀。
走進殿內卻讓人眼前一亮,塵土覆蓋的墻壁透出了五顏六色。
“精美的民國壁畫很少見。有精美的傳說,還有漂亮的色彩,巧奪天工的彩繪。”朋友們邊說邊拍。
有“群仙慶壽”百官朝拜”“蘇武牧羊”麻姑賀壽”仙女獻花”私塾與頑童”等精美的壁畫,還有寫著“牧童坐牛背,逍遙吹玉笛。玉兔還原處,和緩何用急”詩歌的放牧圖,再現了當時人們的向往。
朋友說,戰亂頻發的民國時期,壁畫很少,而能完整保存下來的更為鮮見。能在此看到1931年繪制的京津風情的壁畫,令人驚嘆。此廟雖已墻傾屋漏,破敗不堪,但廟內保存完好的碑刻,技法精湛的木雕、磚雕,古色古香的戲臺卻讓這座深山老廟顯出一種靈氣,那新穎別致的壁畫更是令人嘆為觀止。
更讓人驚嘆的是在廟內四周墻面的精美壁畫上,有濃郁的民國時期京津兩地如“北京正陽門”、天津大街”等民俗風情和建筑藝術的珍稀畫面。
在“北京正陽門”壁畫上,可以看到高高的門樓和具有老北京特色的建筑。從畫面中看到有逛街的、購物的、吆喝的……通過壁畫可以看出,當時雖已出現了自行車,但騎馬仍然是人們的出行方式之一。
“天津大街”壁畫上兩邊有高大的城墻,中間大街上有馬車、駱駝、人力車,還有一列長長的火車。街道兩邊還可以看到身著軍裝、肩背長槍的軍人,整個大街一派車水馬龍的熱鬧景象。
朋友告訴記者,這是他第一次看到上乘的民國壁畫,這些壁畫對民國時期京津地方風俗、建筑結構的研究具有較高的價值,但由于藏在深山無人問津,幾十年來,風雨侵蝕,廟頂也出現了坍塌。雖然這些壁畫年代不是很久,但卻是民間民俗文化的一大景觀。如能及時搶救保護,就可延續和鏈接起山西省古代遺存壁畫那遠自唐、宋延至元、明續至清代又至民國這一完整獨特的歷史畫卷。
從廟宇石碑記載,可以看到“民國20年(1931年)”參與重修者的重視程度。參與捐款的人員眾多,首事人有王溫盛、王煥揚、張玉相等8人,經理人有張延新、楊清華、李東初、任誠運等16人。參與的工匠有木匠師高升、祥元,石匠郭玉財,泥水匠張鴻德、旺金,畫匠田和、許進德、陳登峰。而撰寫碑記的竟是山東省立第三中學畢業生婁承先,說明該廟宇有許多山東籍人士參與了當年的九天廟重修。在朱家堡村印證了記者的猜測,當地有許多人的祖籍是山東,雖然在此生活了幾代,但仍是鄉音不改。(文/圖記者 王隰斌)
責任編輯:李甲
上一篇: 我市居家養老服務系統建成
下一篇: 四六級考試改革 考生“喜憂參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