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深冬,襄汾縣南賈鎮大柴村文體廣場上,大姑娘、小媳婦的集體舞跳得十分火熱;十幾公里之外的汾城鎮尉村,剛剛獲得文化部群星獎的大美鼓韻文化有限公司又在排練新鼓樂;而在縣城廣電演播廳內,一場完全由民間“草根”歌手參加的賽事正在火熱進行。
從覆蓋全縣農村的文體廣場、“農家書屋”到免費開放的圖書館、文化館,從星羅棋布的民間文化社團到此起彼伏的群眾文化活動,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到文化產業的孕育,從《襄汾縣文化產業發展扶持獎勵辦法》的出臺到“襄汾新聞獎”、“襄汾文學獎”的評選……文化的活力,正在襄汾這塊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熱土上迸發。
加大投入,讓文化與群眾“零距離”
“這里已經成了全村人的文化中心,縣里充分考慮咱農村人的實際需要,把群眾最需要的文化設施送到了咱身邊。想跳舞,這里有音箱和調音臺,一到晚上,大姑娘、小媳婦那廣場舞跳的可真叫一個‘嗨’;想看書,這里有幾千冊科技文化書籍,讀起來可真過癮;想健身,這里的健身器材應有盡有,大家天天來這里鍛煉,身子骨是越練越結實。”時至寒冬,南賈鎮大柴村廣場大院,黨支部書記柴風毅打開話匣子,聊起了他們村的這些“新鮮事”。
這些“新鮮事”也發生在襄汾的每一個村落,從2007年開始,該縣持續推進的農村文體廣場、農家書屋建設到現在已經實現“全覆蓋”,每一個村都有了文體廣場和農家書屋。
農村有了文體廣場、農家書屋,鄉鎮也建成了高標準的文化站,趙康鎮綜合文化站是一座漂亮的二層樓,電腦、投影儀、音樂器材、各類書籍及筆墨紙硯全部配備到位。周二書畫協會、周三民間技藝協會、周六戲曲協會,各大協會定期不定期在這里舉辦活動,交流切磋。
在縣城,縣圖書館投資20萬元,新購回圖書兩萬冊,免費向市民開放,每周開放時間在56小時以上,被評為國家二類圖書館。
縣文化館每年的活動經費達到20萬元,每周開放時間在42小時以上。流動文化車、流動舞臺車為開展文化活動提供了便利。投資800多萬元的大劇院投入使用,3D影院的建設列入到了議事日程。
2011年以來,襄汾全縣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的資金達到7800萬元,群眾的文化需求與政府的惠民工程有效銜接,一張為群眾提供精神食糧的文化“大網”覆蓋全縣。文化與群眾的距離近在咫尺,群眾在家門口有了文化活動的“舞臺”,在這個舞臺上,群眾的文化創造力得到“井噴”式的釋放。
在景毛鄉南高村,老黨員、老干部組成的夕陽紅樂隊,將中華傳統文化和紅色文化融入戲曲之中,傳遞著真善美;在鄧莊鎮章青文化大院,投資15萬元建成的排練演出廳,讓章全喜老人的“文化夢”得以實現;在縣文化館,一年幾十場的書畫展覽持續舉辦,全縣1000多名書畫愛好者的作品在這里亮相……從吹拉彈唱到翰墨丹青,從詩詞歌賦到文化研究,在政府無償提供的文化“舞臺”上,一幕幕文化“劇目”競相上演。
農民看戲,政府埋單,襄汾縣政府每年投資30萬元,購買100場戲,為基層群眾送去文化大餐。大型現代眉戶劇《父親》、新編排劇目《兩家親》等系列經典讓更多的農民群眾欣賞到優秀的文化作品,接受傳統美德教育和熏陶;“農村公益放映隊”購置了最新的數字化放映設備,13個小分隊常年活躍在廣大鄉村,每年為全縣農村放映科教故事片4176場;為戲劇家協會、書法家協會、美術家協會提供活動場所,政府埋單開展書法講座和培訓,舉辦經典交響音樂會,征集襄汾形象歌曲……持續投入和對文化事業發展的大力支持,使蘊藏在群眾之中的文化創造力得到釋放。2011年以來,全縣有20人進入省書協、作協、影協會員行列,全縣出版的各類文化書籍達到20種,全縣文體活動組織183個,平均年活動次數達50萬人次。
推進改革,讓文化與市場“早對接”
近日,由襄汾縣政府投資20萬元排練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歷史蒲劇《趙氏孤兒》在襄汾上演,引來陣陣好評,出演這場大戲的是襄汾縣帝堯文化演藝有限公司。其前身為襄汾縣蒲劇團。誰能想到,在此之前,縣蒲劇團曾接近癱瘓,停止演出近十余年。2012年,在文化體制改革工作中,襄汾縣將縣劇團改制為帝堯文化演藝有限公司。
“改制后,我們實行聘任制和績效考核制,主要演員和編劇實行高工資,一些后勤人員臨時聘用。”公司董事長王建軍說,“干好干壞不再一樣,同樣是蒲劇演員,以前每年演出只有幾十場、甚至還得靠‘跑事’來維持生計,現在,我們每年演出接近500場次。”體制的變革,使演出團體與文化市場的需求及早“對接”帶來了蒲劇事業的新生,帝堯文化之都演藝有限公司組建后,創作、編排、演出了一系列精品劇目:大型歷史劇《忠義俠》《雙官誥》《鞭打蘆花》《金麒麟》《蘭梅記》贏得觀眾陣陣好評;《六月雪》《媽媽的玉鐲》《明公斷》《政法書記》等貼近現實的劇目讓人深思。
短短兩年時間,帝堯文化之都演藝有限公司演出裝備“大變臉”,員工積極性和創造力得到激發?!八蜕下?,再幫一程”,縣文化部門積極向省市爭取,為該公司配備了流動舞臺車,有了這部流動舞臺車,公司把戲送到偏遠的山莊窩鋪、讓更多的群眾過足了“戲癮”。
享受到改革紅利的不僅是帝堯文化之都演藝有限公司,還有縣文化館、圖書館。
今年,縣文化館的群眾文化工作者下基層、接地氣,對群眾文化活動的輔導搞得有聲有色。改革以前,大家對考核沒有量化,干多干少差別不大,現在不一樣了,每次下鄉輔導都和自己的年終考核掛起了鉤,工作比原來好干多了。而在縣圖書館也通過內部考核機制的建立,將圖書館工作人員的積極性也調動起來了。
文化體制改革,還帶來了行政執法職能的整合和執法效率的提高。僅2013年,綜合執法隊伍就開展了全縣電子游藝和互聯網上網服務場所集中整治行動、校園周邊社會文化環境專項整治、“掃黃打非”專項行動、打擊政治性非法出版物專項行動、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工作以及高中考期間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專項行動,出動檢查850人次,檢查經營單位280家次,辦理行政處罰案件39起。
扶持發展,讓保護與利用“共繁榮”
對于襄汾縣文化館原館長梁鐵鎖來說,2012年是他難忘的一年,他編著的《襄汾民歌》走進了大學的講堂,被幾所高校的音樂學院作為教材來使用。這件“好事”的促成,與襄汾縣對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和利用是分不開的。
“我出這本書的時候,縣上光版權費就投入了10萬元”。梁鐵鎖說。和梁鐵鎖一樣得到扶持的還有襄汾的“呆人”劉潤恩,他的《襄汾民間故事精選》也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出版的。
襄汾,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幾千年的時光中,留下了大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好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成為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2012年7月,襄汾出臺了《文化產業發展扶持獎勵辦法》鼓勵文化旅游、遺產保護、文藝創作、文化研究、新聞出版等多項文化事業發展。在政策的激勵下,全縣非文化遺產保護和文化產業發展的活力顯現出來。
2013年,四句秧歌、丁陶鼉鼓等26個項目入選第三批縣級非遺保護名錄,平陽麻箋、襄汾民歌、襄汾抬閣、徐記鑼鼓、關梁氏膏藥5項入選第四批省級非遺保護名錄。
建文化品牌,把磚雕、石雕、木雕、銅藝、鐵藝、仿古家具、烙燙畫等系列產品推向市場、走向全國。
目前,襄汾正在隆起古典家居文化、丁村土布、仿古青銅器、鑼鼓制造、傳統文化演藝、廣播影視6個文化產業,這些產業大都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緊密的聯系。唐人居古典家居文化有限公司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晉作家具制作技藝,被確定為全省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產品進入人民大會堂;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七十二呆》《大能人解士美的故事》的開發利用已經展開,山西迪邁影視制作公司正在將其改變為26集的動畫片。
在保護與利用并重的原則指導下,襄汾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文化產業實現著共同繁榮,榮獲全省文化建設先進縣,2013年全縣文化產業的總產值預計突破2億元。
文化活力的激發得益于改革,改革也必將促進文化的進一步繁榮,襄汾的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將在改革的推動下,迎來又一個發展的春天。
通訊員 張建華 鄧文斌 賈玎玎
責任編輯:秦芳媛
上一篇: 市第四醫院、市中心醫院舉行二病區揭牌儀式
下一篇: 央視《百家講壇》聚焦洪洞大槐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