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澤縣杜村鄉,有一位遠近聞名的肉鴨養殖能手,從事肉鴨養殖近3年來,用自己過硬的技術本領和堅定的信心,戰勝肉鴨養殖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如今,他帶頭發展的鑫來福肉鴨養殖專業合作社正一天天“茁壯成長”。他就是53歲的黨員郝愛忠。
1993年,郝愛忠放棄在外的高薪工作返回家鄉,帶著一腔熱情準備在農村大干一場。回到村中,通過一段時間的走訪觀察,郝愛忠慢慢地發現,農民依然很窮,眼前只是溫飽問題解決了,可大伙兒手頭還是沒有余錢,在這地下沒挖的、地上沒拉的地方,純粹靠種地致富,簡直比登天還難!路是人走出來的,郝愛忠從來不信邪,非要在這窮洼洼里刨出金疙瘩。為此,他沒少費心思,因為項目的選擇太難了,當地特殊的自然環境和地理條件,決定了只有種植業和養殖業能做出好文章。2010年5月,郝愛忠路經長治市長子縣,無意間發現養殖肉鴨是一個致富的好項目,就萌生了養殖肉鴨的念頭,在全村率先搞起了肉鴨養殖。
創業是艱難的,尤其是初期。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正如每個創業人一樣,郝愛忠同志經歷了最艱難困苦的時期。從建鴨舍、購買建筑材料、上設備,到架電線、安裝監控設備,再到上第一批鴨苗,郝愛忠同志都費盡周折,親自參與。剛開始養殖肉鴨,郝愛忠沒有經驗,他虛心學習,多次到長子縣附近的養鴨基地取經,向有經驗的肉鴨養殖專家請教,他還自費訂閱了《山東科技報》《科技致富向導》《肉鴨養殖技術與原理》《肉鴨防疫知識》等報紙雜志勤于學習,不斷改進養殖模式,終于摸索出一套肉鴨養殖的經驗,肉鴨養殖當年就取得了很好的銷售收入。
當看到養殖肉鴨前景廣闊時,郝愛忠認為應該憑借自身的經驗和技術帶領更多的人富起來,擴大經營規模,走集約化、規模化、有特色的肉鴨養殖路子。于是在他的帶動下村民大膽地開始肉鴨養殖,掀開了東唐村村民養殖肉鴨的產業新篇章。
2011年8月,在郝愛忠的示范帶動下,由8戶村民組成的鑫來福肉鴨養殖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合作社共占地20畝,總投資168萬元,每戶需投資21萬元,21萬元對一個靠天吃飯、以耕種為生的家庭來說,實在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好在國家對農村的政策很優先,農村信用社可以優先為他們解決貸款。郝愛忠同志三番五次找聯社負責人商量,資金問題終于有了著落。由于其他養殖戶沒有經驗,郝愛忠就把他們的事當做自己的事來辦,為了便于管理,郝愛忠同志和其他養殖戶在合作社修建了生活區,他們將家搬到地里,郝愛忠還在合作社正前方安裝了攝像頭,隨時觀察了解肉鴨的生長情況。當談及養殖肉鴨收益的問題時,郝愛忠同志很自豪地說:“肉鴨養殖投資小、見效快、收益大、周期短,如果管理能跟上去,一年最多可飼養6批,每只肉鴨除去成本可獲利2.4元-3.4元,按現有存欄44000只計算,每期每戶養殖5500只,除去各項開支和損耗,實際每戶每年純收入10萬元。”
經過幾年的發展,合作社的肉鴨養殖大棚已由起步時的一個發展到現在的8個,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郝愛忠本人也連續多年被評為優秀黨員、帶領群眾致富先進個人、致富能手等榮譽稱號。很多養殖戶深有感觸地說:“沒有郝愛忠就沒有我們的鴨棚;沒有他,我們可以說什么也干不成。”
2011年,肉鴨養殖走上了科學發展之路,為了幫助更多的村民走上致富路,他又帶頭先后搞起了肉牛養殖和核桃種植,再一次實現了科技助推產業發展的夢想。現在東唐村形成了3個規模合作社,全村85%的黨員參與到合作社,合作社的發展解決本村勞動力100人,使更多的村民掌握了一兩門種養殖技術。(記者 楊琦)
責任編輯: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