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縣文城鄉曹村村民王學英,一位再普通不過的中年農村婦女。難能可貴的是,她8年如一日精心服侍癱瘓在床的公公與丈夫,默默付出無怨無悔,用恒定與堅持生動演繹著“媳婦的美好時代”。
王學英常說:“不要讓親情在時代劇變的沖擊下越來越脆弱,常言道‘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至少我們可以從自身做起,趁老人尚還健在給予他們精心的照料,讓他們安度晚年,不要給自己留遺憾!”在她看來,孝敬老人是很自然、很平常的事,她認為孝敬不應掛在嘴上,關鍵要落實在行動。
公公王志溫今年79歲,20年前老伴因病離開人世,她不忍公公孤苦伶仃地艱難度日,遂把公公接過來同住。一日三餐都按公公的口味做,衣服、床單、被罩每周清洗。在兒媳的精心照顧下,老人幸福愉快地安度晚年。天有不測風云。2004年的一天,公公突然病倒在炕上,不能說話,神志不清,王學英發現后,背起公公就向縣醫院跑去……公公經檢查患上了腦梗塞、糖尿病、高血壓,住院一個月里,王學英每天晚上在醫院陪床,早上6點方才從醫院回到家中,為公公和3個孩子做早飯,全天候無微不至地照顧公公。在她的悉心照料下,公公的病情得到控制,并有了好轉的跡象。
王學英一家生活并不寬裕,公公的病需要高額的醫療費,3個兒子都在上學,為了讓公公吃好穿暖,病情恢復快些,王學英只好白天擠出時間幫別人壓面貼補家用。但命運不經意間又跟她開著玩笑。2011年2月的一個深夜,公公連續地咳嗽將學英從夢中喚醒,她趕緊披上衣服查看,公公已經燒得高度昏迷。她心急如焚地跑出去找自己認識的一個大夫。大夫給公公王志溫做了檢查與治療后,王學英又買來藥伺候公公把藥服下,待他病情有所好轉時,天已經亮了,她急忙做早飯,伺候吃過早飯,安排好一切,她又攙扶公公到醫院輸液,扎上液體后,她匆忙去打工的壓面店工作一小時后又返回醫院,面對老人感動的淚水,她總是說:“爸,只要你能好點,我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公公病情愈發嚴重,漸漸不能下床,王學英依然是百般細心地照顧著公公的吃喝拉撒。丈夫王建中是個老實本分人,一直靠打零工維持家用。2011年11月的一天,丈夫突然間不會走路,說話言語不清,經醫院診斷,王學英的丈夫患上了腦梗,生活不能自理。照顧公公、丈夫的責任一下全落在王學英的肩上。喂水喂飯、端屎端尿、洗衣裳,每天除了安頓好兩個病人和3個孩子的一日三餐,王學英還要準時給公公和丈夫吃藥、打針、輸液,再抽出時間做家務、去壓面店打工。不管多忙多累,王學英每次都是一口水、一口飯地把老人喂飽,再照顧自己那臥病在床的丈夫,經常是等自己吃飯時飯菜早就涼了。又有誰能體會到長期服侍癱瘓病人的辛苦,更何況是8年之久,面對生活的重重磨煉,她把淚水和愁苦全都壓在心底。8年來,王學英有過多少個不眠之夜,早已數不清了。
在別人眼中,王學英就是王志溫的親閨女。如今,公公在王學英的悉心照料下,雖不能下床活動,卻生活的非常好。親戚朋友來看望老人時,老人總是激動不已:“學英太好了,把我照顧得無微不至,要不是遇上這樣的好兒媳,我肯定活不到現在!”雖然日子過得不易,但王學英心里卻很充實溫暖。王學英,這位普通的農家婦女,用自己至真至善的心靈,用善良純樸的實際行動,執著守護著一個家。記者 王小庚
責任編輯: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