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帽、雨鞋、鋤頭、農具、方便面……在鄉寧縣昌寧鎮牛塔村黨支部書記劉玉學車子的后備箱里,總少不了這些隨身攜帶的“裝備”。
7年來,他為了村里建設貼進了自己的4600萬元;7年來,他讓抬不起頭的牛塔村人“牛”了起來;1年來,他又讓全縣有名的“上訪村”——龍鼻村穩定了下了。9月10日,記者見到了劉玉學,當兵出身的他,說起話來思路清晰且果斷利索。
2007年春,在煤炭產業經濟效益十分看好的情況下,身為共產黨員的劉玉學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毅然決定辭去冷坡聯營煤礦總經理的職務,賣掉了煤礦股份,心甘情愿回到牛塔,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帶領村民增收致富,短短幾年人均收入增長3倍,讓牛塔人民真正“牛”了起來。
打破“五難困牛”瓶頸
談起以前的牛塔村,74歲的潘英明感觸最深:“玉學來之前,我們村的路連驢車都不好走,村民出村冬天都是趟著冰水走。那個時候我們村最窮,要啥沒啥,到了外面都抬不起頭來。”2007年,剛當上村支部書記的劉玉學,先后從建設新農村、培育新農民、發展新農業等方面加快牛塔村各方面建設,解決了“兩委”班子軟弱、干群矛盾突出、實事沒人辦、好事沒人干的問題,打破了行路難、飲水難、上學難、看病難、通訊難“五難困牛”的瓶頸。起初資金缺乏,困難重重,舉步維艱,他跑斷腿、磨破嘴,爭取來項目和資金,并自掏腰包1800余萬元,解決群眾難事:架起了“諧民橋”,鋪成了柏油路,建了一座上下兩層700余平方米,集村委辦公和學校校舍于一體的大樓和文化中心廣場;鑿山梁、墊深溝、推土地,為牛塔村開發治理出近3000畝的高產機耕田,新增耕地面積達1300畝,使牛塔村人均耕地達到2.5畝。
為了方便村里機耕田的收播,劉玉學又自掏腰包為村里購置了收割機和播種機。潘英明告訴記者:“整地前,村里收完一次莊稼要3個月的時間,因為有的地驢車進不去,現在只需一天24小時就能收完。”
打造興村致富階梯
幾年的工作實踐,使劉玉學明白了一個道理,一切工作的落腳點都是盡快讓群眾富裕起來,群眾致富才是發展的最終目的。經過多次群眾會議,反復討論,認真思考,他認為牛塔窮在山上,出路也在山上,解放思想、拓展思路、拓寬致富渠道是通往興村致富的階梯。
劉玉學積極倡導村民發展畜牧養殖業,安穩豬場、永平豬場、東學獺兔養殖場等模范帶頭戶,被確立為大學生村干部重點扶持戶,給村里的養殖戶們做了表率,也調動了全村群眾發展畜牧養殖的積極性。此外,他還不斷總結經驗,反復琢磨,發現除了發展農業、養殖業,工業也是致富硬道理。于是個人投資300余萬元,成立了牛塔高強耐壓機磚廠,直接解決農村富余勞動力60余人,同時帶動小型運輸業快速發展。2011年,僅此一項就使村民人均增收3300元;2012年,牛塔村人均純收入達到9086元;2013年,又興辦牛塔天然飲品有限公司,可安排勞動力20余人,年底實現人均收入超萬元的目標。
“上訪村”變“和諧村”
牛塔村的鄰村龍鼻村是全縣有名的“上訪村”,曾經有一年因為上訪換了6位村黨支部書記,鎮上經過多方面考慮,讓劉玉學兼任該村黨支部書記。當時,劉玉學答應只干一年,用一年的時間讓村里穩定下來。去年,是龍鼻村唯一沒有上訪事件的一年,然而,劉玉學并沒如愿離開,因為全村人到鎮里聯名要求他留下來。
“我們村這些年就是越窮越告、越告越窮,別的村都忙著收莊稼,我們村總是忙著去上訪,年年如此!”說起之前村里的情況,63歲的村民白金鎖說得直接了當。2013年,劉玉學上任以后,立即召開村民大會,把全村的矛盾都集中起來“擺”在了桌面上,尋找村民上訪的種種原因。為了給村民樹立致富的信心,一年來,劉玉學為村里整理機耕田200余畝,修建了兩處活動廣場,又自掏腰包為村里修了出村路。
“短短一年時間,他就干了我們村10年都干不出來的活,你說大家能讓他走嗎?”村主任耿玉祥告訴記者,以前村里有啥事,大伙兒都是“和稀泥”,根本不管用,劉玉學不一樣,他只考慮村民需要什么就干什么,村里這條路以前就是雜草叢生,劉書記來了之后自掏腰包200多萬元,才修出了一條像樣的路。
正是這種無私奉獻的精神,深深地影響了黨員干部,牛塔村干群關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村里各項工作都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績。劉玉學用“站起當傘,為群眾遮風擋雨;俯下身做牛,為人民鞠躬盡瘁”的行動,展示了新一代基層工作者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服務的風采。
責任編輯: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