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星期天、節假日,吉縣葛家溝一位退休干部家的院落里,總會響起悠揚的竹笛聲。原來是一群喜歡竹笛的孩子們正在進行吹奏演練,悅耳動聽的旋律,吸引了過往的許多行人駐足傾聽……寧村才今年72歲,從小喜愛音樂,特別是對吹笛子情有獨鐘,在老師的培養指導下,寧村才刻苦訓練,技藝逐漸嫻熟,長大后,成為縣里的一名文藝骨干,演奏水平進一步提高,在全縣小有名氣。
“每次只要吹起笛子,我就感覺整個人馬上都能安靜、釋放出來。”寧村才說,雖然后來到了商業系統工作,但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特長,潛心研究演奏藝術。
退休后,經過深思熟慮,于2003年決定在家里當老師教學生吹笛子,發揮專長,傳承竹笛藝術。
現如今,寧村才教學生竹笛已有12個春秋,他虛心給每位學生講解音樂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功的訓練方法,并要求每位學生做到:頭要直,胸要挺,雙臂打開四十五;笛平身,風門正,雙腳呈開八字形。”規范了動作之后,再每天堅持練習指定教材內的曲目,將其學會、背會、吹會,讓孩子們懂得音樂,學會識譜,練習音節。
“有付出就有收獲。”寧村才笑著說,培養出來的竹笛學生已經有100多名了,考上省內外專業藝術院校的就有十來個,令人欣慰。
在教學時,為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寧村才通常把簡單的舞蹈動作和笛子演奏曲目有機結合起來,跳吹結合,穿插進行教學,有《阿里山的姑娘》《洗衣歌》《花兒與少年》等名曲,還有一些為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增設的革命歷史歌曲和軍旅歌曲等。
為了提高孩子們的綜合素質、在表演時不緊張,寧村才組織學生參加了各種社會活動和演出50余場,其中自編自導的小型節目就有30多個。他還自己舉辦了兩屆消夏竹笛演奏會,不僅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而且讓孩子們在實踐中提高了藝術水平。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雖然寧村才身患多種疾病,但為了培養下一代,傳承中華傳統藝術,他信念不變,精神不倒,意志不衰,讓余熱綻放更加絢麗的光彩。(梁麗)
責任編輯: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