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眼中的實誠人
——記永和縣交口鄉黨委副書記、鄉長田永峰
臨汾新聞網訊 從1996年參加工作開始,他的工作履歷就沒有離開過鄉鎮,從普通干事到黨委委員、黨委副書記、鄉長,他懷著一顆為民之心,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份責任,始終認真把老百姓的事情放在心上、抓在手里、做在實處,被當地群眾稱為“百姓眼中的實誠人”。
他叫田永峰,現任永和縣交口鄉黨委副書記、鄉長。
在和群眾打交道的過程中,他牢固樹立“不觸碰法紀紅線”和“堅守職責紅線”兩個意識,無論是帶領鄉村干部進村入戶查地質災害、群眾危房、道路交通安全隱患,還是抓經濟林建設、新農村建設、民生工程建設,他都率先垂范、狠抓落實,切實以“兩線”意識增強黨和政府的感召力與公信力。
汛期地質災害排查中,他帶隊排查交口村危房情況,當排查到73歲的村民高乃全家時,看見窯面石片接口已出現裂縫現象,遂下達搬遷通知書,動員老兩口立即搬遷。誰知老兩口拒不搬遷,還說“不怕,出了事不要政府管”。面對老人的固執,他和鄉、村干部一起做老兩口的工作,但收效甚微。當得知另一個村的支書和老兩口的關系非常特殊后,他立即給那位支書打電話讓其幫忙做老兩口的工作,同時繼續曉以利害。終于,通過近3個小時的努力,老兩口在下午6點半左右成功搬遷。
當天晚上9點多,交口村村支書向他匯報,老高家的窯口塌了,幸虧搬遷及時,未造成人員傷亡。正是由于他在工作中嚴格要求、恪盡職守、堅守“紅線”,全鄉排查出的72處各類安全隱患中,已整改完成58處,長期監測14處,全鄉未發生任何安全生產事故,被市政府表彰為“安全生產先進單位”。
“干活不吃虧,干事有出路。”這是田永峰一貫堅持的原則。多年來,他堅持在基層為群眾謀實事,在農村為群眾創實業,在特色農業、“一村一品”、能源工業等方面積極搭“致富橋”、牽“致富線”、聯“致富姻”,切切實實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多辦事。
在趙家嶺村下鄉時,他從與群眾的交談中得知,全村未有效利用土地多達5000余畝,若能很好利用將有效增加群眾收入,便主動和國新能源集團公司永和分公司溝通聯系、實地論證、多次協商,決定采取“公司出資金、農民拿土地、基地加農戶、效益共贏化”的方式,在該村發展酸棗產業,先期種植1000畝,力爭通過3-5年時間發展到5000畝,使以交口鄉為發展重點的永和縣建成華北地區酸棗最大集散地,使酸棗成為永和的一項致富產業。目前,千畝酸棗基地酸棗成活率達到98%以上,已完成二期酸棗基地建設規劃并準備實施,酸棗產業已成為當地群眾增收新的經濟增長點。
“要讓老百姓生活得更加有尊嚴,這是我心底的夢!”這是田永峰在趙家嶺村上黨課時講過的一句話。他堅信,要實現群眾的致富夢、小康夢、中國夢,就得立足實際,著眼長遠,竭力抓好產業發展和民生建設“兩大重點”。
產業發展的重點是加強全鄉35萬株核桃樹、19萬株蘋果樹科技管護工作。通過實地調研,他提出全鄉實施經濟林科技管護“1155”提質工程,鄉里組織力量集中管護核桃經濟林1000畝,其中采取“培肥”技術150畝,即在核桃樹下種植豆類(油菜),不進行采收而是翻耕于地里沃肥,連續三年,以此達到提升品質、增加產量的目的;各村集中管護100畝核桃(蘋果)經濟林;鄉村技術人員每人包5戶經濟林大戶;每個經濟林大戶高標準管護5畝,從而推動全鄉科技管護的熱潮。通過重點管護抓提質、常規管護抓覆蓋、“百戶結對”抓幫扶的措施,全鄉涌現出前鹿角村蘋果管護示范村、宜家垣村蘋果科技增收示范戶、張家垣村核桃科技管護大戶等典型,預計全鄉蘋果、核桃產值可達800萬元以上。
民生建設的重點是安全飲水和道路暢通工程,這也是群眾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他全部進行分解細化、明確辦法、落地生根。通過向上級爭取、尋求部門支持、依托項目、扶貧對接、“一事一議”、多方籌資等方式共解決小南樓等20個村的人畜飲水困難工程及16個村的通村路11.7公里,拓寬改造馮蒼等11個村的田間路44.6公里,極大地改善了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夯實了農村發展的基礎。
服務群眾無止境。作為扎根在農村的鄉鎮干部,田永峰撲下身子敬業奉獻,敢于擔當,為實現“美麗交口”的目標走出了一條切合當地實際的康莊大道。(段碧蓉)
責任編輯: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