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我們這些老漢剃了11年的頭,一分錢不收,不怕臟、不怕累,她是好人哪。”“她家里也不富足,但是每到節慶還買白糖、面包等送給村里的老人。她始終有一顆奉獻的心。”“這么多老人,她都是每個月按時上門服務,太辛苦了。”……一頭齊耳短發,一件紅色的毛衣外套,足蹬一雙黑色布鞋,手里拿著一個干凈的小包袱,行走在襄汾縣汾城鎮尉村的大街小巷中,為村子里的老人免費刮臉、剃頭、理發。在這個5000多人的村子里,11年來,這樣的故事一直在講述。故事里的主人公名字叫毛向軍。
2003年的一天,毛向軍在村子里碰見了張鐵軍老人,老人一臉的氣憤和無奈。原來,他去鎮上理發店理發,理發師嫌他臟,不給洗頭、不給剃。“這是一位參加過淮海戰役的功臣啊!這些人怎么能這么對他。”毛向軍出身軍人家庭,三爸、五爸、三弟都曾經當過兵、參過軍,軍人在毛向軍的心中是一個神圣的詞語。“我來給您剃吧。”從看到張鐵軍老人無奈表情的那一刻起,她就做出了決定。
于是,小時候在爺爺手里學到的剃頭手藝又被她拾了起來,燒好熱水、搬來木凳,毛向軍給老人洗頭、剃頭,不一會功夫,張鐵軍老人的身子就清爽了許多。“村子里肯定還有像張鐵軍老人剃頭時這樣的遭遇。”毛向軍心里想,“我閑時來幫助他們修修邊幅,這樣倒也不耽誤啥事。”從此,毛向軍義務給村里的老人剃頭就一發不可收拾。
“李福才頭上有瘡,經常不洗衣服、不洗頭,別人都嫌,向軍不嫌,幫他干好多事。”“盧新銳一臉絡腮胡,自己也不刮胡子,全靠剃頭時刮刮臉,毛向軍從來不嫌他。”說起毛向軍義務剃頭的故事,賈成鎖、尉富安、劉宏讓等老人紛紛打開話匣子。
李隨如老人,身患疾病,平常去看他的人很少。去年臘月廿八,毛向軍給他剃了頭,正月初一老人發病就走了。“他是干干凈凈地走的。”村中另一位老人尉如意唏噓不已。
11年的堅守,毛向軍不管刮風下雨,總把給老人剃頭的事放在心頭。這背后的力量,來自于父親的言傳身教。今年47歲的毛向軍出生在古城鎮北焦彭村,四歲時,就患上了敗血癥、骨髓炎,每年要做一次手術。毛向軍的父親是位老中醫,扎根農村行醫幾十年。“我爸給人看了30多年病,從沒要過錢。爸爸能做,我也行。”坎坷的人生經歷,使毛向軍對“愛”有著特殊的理解。盡管家里的光景,要靠丈夫和一雙兒女在外打工來維系,收入也不多,但是她卻把自己的心花在了為村里老人做善事上。她說:“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國夢,我覺得要實現中國夢,必須要從孝道做起。
現在的社會道德產生了嚴重滑坡,祖國媽媽病了,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一點事,這些點點滴滴的小事匯聚成海,就能幫助祖國媽媽康復。”“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毛向軍用自己的行動向這個千年的古村傳遞著愛的力量。11年來,她先后義務為70多位老人剃頭,還曾經走出本村,給周邊村子的老人理發。
“她傳遞了對人尊重、關注老年群體的正能量。”退休后每年都要回老家小住一段時間的原郵電部辦公廳主任、干部王占魁這樣評價毛向軍。
義務給村里老人剃頭的過程中,毛向軍還在我市新博學學校系統學習了“國學”。
儒家文化倡導的“孝道”使她對村子里的人和事有了更深的思考。村子里婆媳不和、公媳不和事時有發生。“農村老人養老難,他們在土地上勞作了一輩子,干不動活了就沒有了收入,媳婦不孝順,晚年生活就很悲慘。”毛向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2014年初,她自費組織了“好媳婦評選”活動。在尉村10余位志愿者和部分群眾的支持下,活動轟轟烈烈地開展了起來。毛向軍跑遍了村里的20個村民小組,家訪、調查,確定了70余位候選人。
李淑女自從嫁進門,公公就癱在了床上,她無怨無悔地伺候到老人離世;李根新兒子準備結婚時,公公住院需要7萬塊錢做手術,她當即拿出了6萬元……類似的事跡,在評選中被口口相傳,成為豎立在尉村的精神標桿。2014年“三八”婦女節,毛向軍花了5000多元,給評選出的23名好媳婦發放了證書、床上用品,并同她們合影留念,讓一份“孝心”、一股愛的力量在尉村涌動。
“明年我們還要選,一年20名,十年就是200名,我相信這個評選可以更好地帶動大家孝順老人。小家庭和睦了,社會才能和諧,日子才會越過越好。”毛向軍自信地說。
一個平凡的舉動,一項“轟動”全村的活動,毛向軍的愛心、孝心影響這個古老的村莊。越來越多的人和她站在了一起。2014年初,毛向軍發起成立了孝心小組。“孝心組成立以后,大家能感到村里年輕人更加的孝順老人、關心老人了,帶了一個好頭啊。”村民府雙健感慨地說。“今年過了年,有幾個老人住了院,他們還拿了雞蛋、面包等去看他們。”79歲老人尉富安插了一句。
“還想給我們尉村建立一個老年服務中心,這樣老人們就有了自己的家。”毛向軍在為自己這個愿望的實現呼吁和努力著。(張建華 陳曉璐)
責任編輯: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