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無我之境,才是美妙之境,此為藝術的大美。今年74歲的柴茂榮醉心翰墨數十載,寄情于山水之中,以筆墨與天地精神共往來,在尺幅毫端表現出無窮的自然之美與藝術之美。他常言:畫者,以心接物,借物寫心。筆墨當隨時代,猶詩文風氣所轉。”
柴茂榮正在揮毫潑墨搞創作。
勤奮不輟
只待厚積薄發
柴茂榮現為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會員、山西美術家協會會員、臨汾市老年書畫研究會會員、中國頡苑書畫研究會書畫師。他自幼酷愛書畫藝術,入伍后在部隊從事文化宣傳工作,積累了深厚的繪畫功底和文化底蘊。
轉業之后,柴茂榮經常利用閑暇時間進行藝術創作,對人物、山水、花鳥畫多有涉獵,尤對牡丹畫法獨有見解。畫家裴玉林評價其作品《沉思圖》為上乘之作,更稱贊:作者借牡丹比喻人們幸福的笑臉,心溢于外而成畫,因此在我們看過這幅作品后,思緒并沒有停留在牡丹外在的美,而是感到有一種更深邃、更內在的東西蘊含其中,令人震憾,發人深思?!?/p>
天道酬勤,厚積薄發,一切盡在情理之中。柴茂榮追求樸實樂見、道法自然的畫風,退休之后將一門心思放在了繪畫上,孜孜不倦且苦苦以求。其作品多次參加省、市及海峽兩岸四地書畫展覽,被多家單位和個人收藏。
借物寫心
寄情尺幅毫端
國畫講究用筆用墨,更講究借物寫心、形諸筆墨。柴茂榮在創作過程中注重“境由心造”,將自然與內心感受盡收毫端。
“一幅作品的誕生,要有個‘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的過程,需要長期的準備?!辈衩瘶s說,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研習繪畫的初期需要用心描物,創作之時則需以物抒情,要把自己的情感投放到一筆一墨,達到“物在畫中,意在畫外,畫中有詩,詩中有情”的境界,才能賦予畫作以情趣和藝術生命力。
在柴茂榮的詩畫作品中,汩汩流淌著對生活充分而深刻的理解。其山水畫構圖繁雜而不亂,設色研麗而典雅;花鳥畫神形并茂、情趣妙然。尤其是畫中嵌詩,使畫意更深,藝術內涵更加濃厚。其個性現于筆墨,彰顯造化之神奇,令觀者內心受到強烈沖擊,感受到質與量的震撼。
承載歷史
筆墨當隨時代
柴茂榮追求“古不乖時,今不同弊”,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地探索與創新,尋求更為開闊的視野,使國畫作品生機盎然,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形成了自己的獨特藝術風格。
“作品應承載歷史,反映真實的社會與時代特性,成為歷史的‘記錄者’?!辈衩瘶s筆下的《天路之歌》《汾河之濱春日圖》《濱河四季》系列等作品,打上了深深的時代印記,高鐵、汽車、高層住宅樓的入畫,顯示出作者的別具匠心,準確地反映了人們在當今盛世中,安逸、祥和的環境里,享受著科學技術發展帶來的美好生活,令觀者遐想無限。
一支筆,畫出心靈的真實;一滴墨,潑灑率性的智慧;一幅畫,描繪人生的境界。柴茂榮堅持自己的創作路線,描繪新時代、新生活、新風貌,竭力打造無愧于時代的精品,給予人啟迪、啟示。
文/ 圖記者 李靜
責任編輯: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