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身邊的“120”
——襄汾縣景毛鄉柴王村村醫萬強勝小記
臨汾新聞網訊 18歲,他跟著父親學會了打針、輸液、號脈,能辨識多種中草藥;19歲,他參軍入伍,成為部隊衛生隊一名小有名氣的衛生員;4年后,他放棄在部隊深造的機會,毅然申請退伍返鄉,立志要成為一名鄉村醫生,為家鄉百姓治病解憂,做百姓身邊的“120”。他就是襄汾縣景毛鄉柴王村衛生所的醫生萬強勝,今年44歲。
童年記憶 奠定人生目標
在萬強勝的記憶中,父親萬合龍擁有一雙神奇手,他不會點石成金,卻能治病救人。在他小時候,父親擔任兩個自然村的赤腳醫生,非常忙碌,就連睡覺也睡不安穩,夜半時分常常被人叫起就診或出診,第二天還是照常出診、干農活兒。五十年如一日,父親無怨無悔。童年的記憶太深刻,父親背著藥箱奔波在村街小巷的身影一直在萬強勝的腦海里浮現——不管村里誰得了病,父親給幾片藥,或者打一針,就能緩解患者的病情。
在父親潛移默化的影響下,萬強勝立志要當一名醫生。18歲時,他跟著父親學會了打針、輸液、號脈,認識了多種中草藥。
1991年冬,19歲的萬強勝參軍后,被分到了部隊衛生隊,經過培訓成為一名衛生員。他年輕好學、基礎扎實,很快贏得戰友們的贊譽,得到衛生隊老大夫的賞識,手把手傳授他內科、外科等知識與經驗。
4年的軍旅生涯使他對普通的病癥已了如指掌,成了部隊里小有名氣的衛生員。4年后,萬強勝放棄了在部隊深造的機會,他申請了退伍返鄉,立志要做百姓身邊的“120”。
回村行醫 甘做健康衛士
1995年萬強勝退伍返鄉,從此,不論白天黑夜,不論晴風雨雪,只要病人有召喚、有需要,萬強勝就會送醫送藥、上門服務。田里埂頭、街頭巷尾,到處都有他的身影。萬強勝用自己的精湛醫術,盡最大能力解除患者的痛苦,受到了村民們的稱贊。就這樣,他還不滿足,自費參加了山西省職工醫學院的學習及考試,并獲得了大專學歷。
在萬強勝衛生所,有這樣一面錦旗:妙手仁心。說起這面錦旗,萬強勝講訴了一件往事:1996年的一個傍晚,一個操外地口音的男子走進衛生所,雙手捂著肚子,一臉痛苦。他趕緊讓對方坐下,抓起胳膊先號脈,確定病癥后,吃藥、打針、針灸,患者痊愈后,才給了錢。
萬強勝就是這樣,不管是村里人,還是外村人,都一樣對待,把病人當成親人,有錢治病,沒錢也要治病。他把書本知識和實踐相結合,努力鉆研業務技術,熱情為群眾服務。在傳統醫藥的基礎上,積極參與預防保健工作,用一名鄉村醫生的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的信念,體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在不起眼的村落里譜寫著一首新時代的樂章。
以身試藥 申請國家專利
每到夜晚,柴王村里總有一盞孤燈亮著,微弱的燈光映射出一個瘦弱的身影,那是萬強勝在研讀醫學專著。他讀一讀、記一記,偶爾還要思考片刻。妻子翻身坐起,催促睡覺,他點點頭,關了燈。等妻子睡著了,燈又亮了。就這樣,日積月累他做了大量筆記和心得體會,逐漸掌握了很多農村常見疑難雜癥的偏方、秘方。
二十年前,萬強勝還在部隊時,他和戰友整天穿著軍用膠鞋,大多數人都有腳氣,輕者腳趾瘙癢、腫脹、滲液、發白,重者糜爛,出現膿皰、流血等癥狀,異常痛苦。從那時起,他就有了研制一種治療腳氣良藥的想法,希望徹底根治戰友們的腳氣。
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無數個不眠夜的努力,萬強勝總結出一套治療腳氣的中藥配方。但他還沒來得及給戰友們使用,便退伍返鄉了。一個突發的事件促使他不得不冒然試用了還處于理論基礎上的治腳氣的配方。
1997年8月,妻子已懷孕3個多月,卻突然染上了腳氣病,萬強勝用了好多辦法都沒有治愈好,妻子腳趾間裂開血口子,并感染到腿部。當時,衛生所剛創辦,條件極其艱苦。無奈,他向朋友借了500元,開始采購、篩選,精心研制出了治療腳氣病的藥水。
經再三思量,他決定先在自己腳上做試驗,有效果再給妻子使用。沒想到,他只使用了一次腳氣就治好了,他喜出望外,趕緊給妻子抹藥。果然藥到病除,妻子的腳氣也很快好了。后來,他又免費為村里腳氣患者治療。從此,他在當地治療腳氣病的名聲越來越大,現已成功治愈上萬余名患者。
2002年,萬強勝研發的腳氣水配方經過縣、市、省、國家逐層上報,最終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緊接著,他又一鼓作氣在臨床應用中先后獲得了皮膚病方面的多項國家發明專利。
大愛無言 病人就是親人
萬強勝深深知道,做農民的好醫生,僅有良好的醫術是不夠的,還得有高尚的醫德。他常說:醫者,先做人,后行醫。”
在鄉村行醫生涯中,面向的是農民群眾,他秉著“醫者仁心、治病救人”的原則,經常照顧或減免一些貧困人員的就診費用;對一些帶錢不足或家庭困難的患者采取了先取藥治病后付款的救急措施,沒錢可賒賬或減免,特別貧困的患者就實行免費措施。就這樣,萬強勝多年的減免費用總計達幾萬元。
記者采訪當天,不斷地有患者進來,打針、拿藥——萬強勝忙得手腳不閑,卻樂在其中。他作為一個普通的鄉村醫生,在鄉村醫療這個有限的空間里,用拳拳赤子之心無私奉獻,甘于清貧,樂在堅守。用他的話說就是,既然身著白衣,就要對生命負責,就要心甘情愿地為患者負責。”記者 郭秀婷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