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正為患者把脈
臨汾新聞網訊 在曲沃中醫院行政樓二層最東邊,一間辦公室安靜的只能聽到書頁翻動的聲音,年過六旬的王明正,把桌子上的《普濟方》和他多年的臨床筆記反復翻看、對比后,一字一句地記錄在了新的筆記本上。
“古代人所處的環境相對單一,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南北方人員、物資的交流加上動物的遷徙使得疾病演變復雜化,許多新的病癥需要相應的方藥。”2016年,“全國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王明正傳承工作室”落戶曲沃縣中醫院,為將多年所學傳承下來,整理藥方已成為近年來王明正工作的重心。
王明正,山西省名中醫,聞名遐邇的心腦血管專家。熟悉王明正的人都知道,他有兩大特點:一是以療效用藥及方,提出中醫、西醫各有所長,宜中則中、宜西則西;二是善用“暗示”療法,解患者心結,做到“身心并調”。
●從醫之路 探索之路●
3000多年絢爛的歷史文化滋養,讓生活在曲沃這片熱土上的人們對中醫“情有獨鐘”。生于此長于此,正是受這種人文風貌的影響,高考后接受了父母的建議,王明正走上了中醫之路。
“這孩子的性格能學了醫?”見慣了王明正活潑善動的性格,鄰居們都覺得他的專業選的不明智。
大學第二年,電影《巴士奇遇結良緣》中巴士售票員阿義為了生存不停奔波,老司機因胃出血而慘死的情節對他的觸動很大,讓他對生命、對人生有了超越同齡人的認知,也多了一份醫者的敬畏和擔當。
那天之后,王明正變了,褪去年少的輕狂,轉變為對醫學的癡狂,他立下“十年不社交”的誓言。從此,王明正的手就再也沒有碰過醫學以外的書籍。中醫的經典多是文言文,很枯燥,準確斷句又很關鍵,王明正怕自己看了其他書籍就不能專注于醫書了。
流年亦轉,芳華依舊。如今,熱血青年已成白發老人,但他白天接診,晚上看書的習慣還是一以貫之。在幾千年中醫藥文化熏陶中學以致用,反復摸索、實踐,并不斷地收集民間的驗方、單方,潛移默化中他對中西醫的局限和特色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
“受傳統觀念的制約,中醫解剖得不到發展,只能通過皮外判斷,很多疾病的確診還需要靠西醫。”此后,王明正多次到北京阜外醫院、朝陽醫院等心腦血管權威機構學習西醫心血管病知識。
每一次學習都是收獲滿滿。1993年經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推薦,王明正到長春中醫學院附屬醫院跟隨國醫大師任繼學老先生學習中醫急診和中醫藥治療心血管疾病。1994年,他成功開展了曲沃縣首例急性心肌梗塞靜脈溶栓配合中藥搶救治療,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在山西醫科大學第一醫院心血管科學習期間,其憑借對心血管病及對心電圖的深入研究,得到了山西省心電學會的充分肯定。
●妙手仁心 父母之心●
對醫學癡狂,對患者和醫院王明正也傾注了滿腔的愛。“醫者,父母心也。”在擔任曲沃縣中醫院院長期間,他每天堅持工作在門診一線,一手創品牌,一手抓服務,使醫院多項治療成為特色,綜合實力名列全省縣級中醫院前茅。
“上世紀80年代,輸液器都是反復使用的,消毒衛生不達標,出現輸液熱源反應的人特別多。”沒有足夠的實踐,看到病人身體反應激烈,該怎樣用藥?王明正心里沒了底。“真是理論一大套,看病汗直冒。”有一次他自己輸液時出現了熱源反應,身體一直打寒顫,并伴有持續高燒,他當即決定親身試驗,燒到42度才拔了針。從此,掌握了輸液反應發病的規律,用起藥來也有了底氣。
“休息”對于他和家人都是奢侈品,以前他偶爾幫家里挑一次水,都能引來鄰居的圍觀。但對病人而言,他總是隨叫隨到,始終保持微笑。
“胸痛、胸悶、出汗、惡心……”2018年9月的一個凌晨,一位患者家屬急促的求救電話把王明正驚醒。經過分析,他認為十有八九是冠心病,然后立即電話通知醫院準備救治,并反復叮囑救護車上的醫護人員進行專業看護。“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發病十分兇險,保命是關鍵,必須讓病人保持平穩。”經過緊急檢查、溶栓治療,結合中醫調理,患者好轉出院。半年后,患者在北京阜外醫院進行冠脈造影檢查,結果顯示溶栓非常成功,無需支架。
“奇葩一枝獨秀,杏林滿園飄香”。王明正的工作得到了專家和群眾的一致肯定。
2001年8月的一天,剛上班,就有一位患者指名讓王明正治療。病人疑似急性心肌梗死,隨時有生命危險。在門診溶栓治療后,忽然間粉紅色泡沫痰從患者口鼻噴涌而出,患者出現了深昏迷并伴有急性左心衰竭。危急時刻,王明正果斷使用硝普鈉輔以生脈注射液,使患者轉危為安。“硝普鈉是非常峻烈的藥,對于時機和藥量的把握要非常精準。”那時王明正剛從北京阜外醫院學習歸來,會診時北京朝陽醫院的心內科專家看到他的治療方案都很驚訝:“一個小小的縣級中醫院醫生怎會有如此專業的方案。”
心系患者安危的王明正,在對這名患者急救的十天中,一直守在病床旁。其中一天,他僅靠一瓶水維持了一整天,愛人三次叫他吃飯都被拒絕了。
●心底無私 薪火相傳●
王明正不但注重個人知識和技術的提高,而且特別重視中醫的傳承和發展。通過傳、幫、帶,對本院及鄉村中醫藥工作者進行技術推廣。
“我現在為何還堅持門診?因為病人和學生需要我,中醫事業的傳承也需要我。”王明正說得很坦誠。這間不大的診室,既是他的接診場所,也是他給兩位弟子現場教學的課堂。
中醫傳承,選人是關鍵。“醫德要好,還要喜歡學中醫,不然也學不久、學不精”。王明正首先看人品,必須“根正苗紅”。
每當有患者進來,弟子明確分工,詢問基本的身體情況,記錄下口述藥方。遇到復雜病例,王明正便轉過頭向他們提問、講解,互相交流一下心得。如果出現分歧,王明正則讓“療效說話”,并結合病人的家庭環境、性別、性格特征、思維方式等人文特點,從根本上全面分析為什么會是這樣的治療方案。
“王老師對我們都是傾囊相授、毫無保留的。跟隨老師臨證抄方,對我來說是鍛煉和學習的過程,也常常能在看病思路、辨證用藥上有新的收獲。”傳承人闞黎旭說,王老師每天堅持學習文獻,把握前沿熱點,自己吃透弄懂了,才拿來與弟子們交流看法。
“王老師要求我們多學多悟,在關鍵之處加以點撥分析,加強我們主動思考的能力,這樣更有助于知識的內化。”闞黎旭說,王明正要求非常嚴格,要他們既吃透中醫經典,學習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領悟古籍精華,學以致用,又要勤于實踐、積累臨床診療經驗。臨床工作中,通過門診帶教、查房、會診、疑難雜癥病例討論等多種方式方法,進一步扎實繼承人的中醫臨床水平。“醫生只有理論和經驗俱豐,才能擁有醫者的慧心、慧眼。”理論熟記于心、門診中理解、臨床總結發揮,這是王明正總結的“中醫學習三部曲”。
“繼承不泥古,發展不離宗。”王明正在中醫學習和發展道路上做到了傳承而不拘泥,創新卻不忘本。
38年的行醫探索,王明正依靠精湛的醫術、高尚的醫德,成為曲沃百姓身邊的健康“守護神”。
記者 閆晏宏 文/圖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