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如爬山,爬山必有難,難中必有苦,苦中必有甜。”這是一首打油詩,是“老稅務”胡和平在上學期間抄寫在鉛筆盒上勉勵自己用的。這首打油詩,胡和平牢記了大半輩子了。他說,不僅學習上是如此,工作上、生活上也是如此。
上世紀50年代,胡和平生于洪洞縣白石村,這個農村孩子也曾有過幸福的童年,也曾有過天真無邪的笑聲。不幸發生在5歲那年因高燒未及時治愈患小兒麻痹后遺癥,致使右臂殘疾,喪失了勞動能力。在父母無奈的嘆息聲中,他漸漸懂事了,撫摩著自己健全的左臂,暗暗下了決心,右臂殘疾了,左臂還在,什么都可以少,就是志氣不能少……
1994年9月,穿上整齊的地稅制服,胡和平成為堯都區吳村稅務所的一位稅收員。他說,當時稅收這個詞對他來說十分陌生,為了迅速掌握這門業務,他晚上爬在床上反復研討征管法,理清稅目、稅率。白天上班時參照有關稅收法律、法規開具完稅憑證,及時填制繳款書,達到稅款按時足額入庫,代開發票,妥善保管有關票證,真正做到日清月結,按照局征管股要求,每月填報繳銷票證,做到賬表一致,票證保存毫無差錯。這些工作說起來很容易,做起來就難了。有一年夏收,正在打麥場上忙碌的他忽然接到局里通知,要趕制一份農業稅表格。胡和平二話沒說,扔下一場的麥子就走了。晚上趕回來的時候,親戚朋友紛紛埋怨他,你走是走,干嗎不把麥子交給別人替你打呢?幸虧沒下雨,如果下了雨,這一年的收成還不泡了湯,讓老婆娃娃去買麥子吃呀。面對鄉鄰們善意的埋怨,胡和平低下頭憨厚地笑了。他理解這些好心的鄉鄰,莊稼人嗎,忙碌一年,把收成看得比天還大,可他們哪里知道,在“老稅務”的心里,工作才是比天還大的事情哩。
“老稅務”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年邁的母親、賢惠的妻子和兩個聽話的孩子。頭發已經花白的老母親,最喜歡看到“老稅務”穿上制服的樣子,伸出滿是皺紋的手細心地為“老稅務”撫平衣角。
妻子盡管患有先天性聾啞病,卻把家里拾掇得井井有條,把一日三餐調理得有滋有味,把“老稅務”的制服清洗得干干凈凈,熨燙得平平展展。每天上班前,妻子的兩只眼睛就一眨不眨地盯著鐘表,到了時間就沖著“老稅務”指指鐘表指指門外,意思是你該去上班了。在“賢內助”這樣精心“監督”下,“老稅務”這些年上班很少遲到過。有時候加個班回去遲了,只要向妻子比劃清楚是下班遲了,妻子的臉色馬上就“多云轉晴”,給他一個溫柔的微笑。兩個孩子更是爭氣,從小到大,都是班里的好學生。在吳村稅務所工作期間,“老稅務”每天要騎自行車往返30余里上下班,照顧家中老小。“老稅務”說,工作一天回到家里,一家老少圍坐在一起,粗茶淡飯也吃得分外香甜。
2006年5月,胡和平調入城區第四稅務所擔任內勤,他的責任心更強了,時時處處事事按規章制度辦事,認真做好內勤工作,為領導排憂解難。認真做好會議記錄和每天的工作臺賬,嚴格履行請銷假制度,及時收發傳遞資料,妥善保管各類文書資料,真正做到盡職盡責,提升服務水平,對來訪和辦事的納稅戶為他們提供一切方便,虛心接受批評指導,營造一個和諧的納稅氛圍。
“老稅務”知足著呢,“老稅務”說,現在的工作條件好多了吧,全民都有納稅意識。想起2000年的時候,我調入劉村中心稅務所工作。負責劉村、吳村、泊莊、果場辦事處“三鄉四區”個體戶的征收管理工作。由于個體戶都是一戶緊挨一戶,所以我們工作時不方便騎自行車,都是步行,從馬務大橋到平陽大橋5公里路程,全靠兩條腿來走,體會到管理個體戶特別是農村個體戶,真可謂難于上青天。每天帶領所里其他3位同志冒烈日、頂嚴寒按時下戶,分鄉鎮分街道對各區經營戶摸底排查、造冊登記,分區域、分行業核定稅款,并制表匯總上報稅務所領導。核定稅款后又風塵仆仆下戶,一方面宣傳稅法,一方面做納稅戶的工作對所征收稅款及時繳納。有個修輪胎的個體戶甚至不知道地稅是什么,以為地稅就是地皮稅。面對這些難題,“老稅務”就耐心講解,講解國家稅務局和地方稅務局的區別,講得個體戶豁然開朗,心悅誠服地交納了稅款。
參加地稅工作十幾年來,“老稅務”養成了讀書看報的好習慣,他說,如今國家的政策是越來越好了,局里這批年輕人,全是清一色的大學生,全是響當當的“省級能手”,不簡單哪。說到這里,“老稅務”欣慰地笑了,他指指報紙說,地稅明天會更美好!(記者 劉晚 )
來源:臨汾日報
【責任編輯: 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