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平在展示剛剛制作的山核桃花瓶
工人們正在拼接切割下來的核桃片
不凡的經歷
1966年,小學就差十幾天就要畢業了,“文革”來了,劉國平學業中斷。13歲的他開始在父親的中藥鋪里學醫,閑暇時便操起毛筆練習書法。20歲那年,劉國平外出打工,當過小工、賣過菜、修理電器,后來還與妻子在太原服裝城做過服裝生意。盡管,在外闖蕩沒有獲得太大的成功,但是劉國平認為,在外多年的漂泊經歷對他來說是一筆巨大的財富。1996年,劉國平與妻子回到了隰縣老家,生活過得非常艱辛?!白罾щy的時候,孩子伸手要兩毛錢,我都拿不出來。”不甘貧苦的劉國平很快買了一輛二手摩托車干起了販賣藥材的營生。臨汾、運城、呂梁等地區大大小小的山村都留下了他的身影與足跡。正是這個營生讓他有了更多接觸大自然的機會,也為他后來的藝術品加工埋下了伏筆。
與藝術結緣
多年來,劉國平的生活就充滿著情趣,制作根雕、收集奇石、書法篆刻樣樣都喜歡,甚至到了癡迷的地步。他特意講了幾個故事,有一次干完農活回來的路上,人早已是饑腸轆轆了,可是,當他發現山崖上裸露著的一個奇特的樹根時,心里頓時來了勁,一口氣將樹根刨了出來。“當時,盡管肚子餓得發慌,但是挖起樹根來,那種饑餓感立刻就煙消云散了?!边€有一次,大雨過后,劉國平上山采摘木耳,隨手摘了一些山核桃,無意中打開核桃,里面的花紋深深吸引住了他。他回憶說:“當時,我一下子就被那些富有變化的花紋征服了,大自然真是太神奇了!”于是,他欣喜地摘了許多山核桃,回到家后就開始琢磨著進行一些藝術加工……
2002年,劉國平創作了第一件山核桃作品——花瓶。當時沒有工具,他就用普通鋼鋸條切割,沒有膠水就用502膠代替,經過半個月的艱難加工,一件藝術品終于“誕生”了。“山核桃很堅硬,切割太費勁了。作品創作完以后,當時感覺很滿意,后來再看就覺得沒味道了?!庇谑?,他忍痛割愛將其毀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前年,劉國平購置了切割機、打磨機,還雇傭了20多個工人,開始了較大規模的生產加工?!氨M管如此,加工效率還是比較低的。整個過程需要經過清洗、篩選、切割、拼接、打磨、整形、拋光、上漆等30多道工序,絕大部分必須要手工來完成,只有這樣才能保存山核桃自然的鏤空紋理?!?/p>
迎來發展機遇
已過不惑之年的劉國平不再是“瞎折騰”,他的努力付出正趕上了政策的“東風”。今年年初,隰縣縣委、縣政府研究制定了《隰縣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挖掘民間藝術資源,推動民間工藝品加工??h委宣傳部副部長梁云云說:“今年,我們成立了隰縣民間工藝品研發中心,積極組織引導開展民間工藝品研究、生產、營銷等工作。目前,這個中心已投資30余萬元,建立了兩個生產車間,招聘生產工人20余人,主要產品有根雕、山核桃工藝品、旋木工藝品等,這些工藝品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很高的藝術價值,多次獲得省、市博覽會獎項,今年,又被選為上海世博會、全國綠化博覽會和全國民間藝術展覽會參展作品。這次上海世博會上有45件產品參展,目前,反響很好,已初步簽訂兩份訂單。我們還將繼續加大民間藝術的開發推廣力度,形成以隰縣民間工藝品研發中心為龍頭,帶動全縣根雕、旋木、剪紙、刺繡等工藝品產業的發展。
加工制作的困難解決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如何才能生產出有銷路的產品,如何讓市場認可這種藝術品,如何為這門藝術注入資金。劉國平說:“我現在的狀態就像是紅軍長征一樣,剛過了雪山,眼前又出現一片沼澤地?!?br /> 在采訪的過程中,劉國平多次收到上海世博會那邊的反饋信息,他欣慰地告訴記者:“上海世博會上,我的山核桃工藝品被選為參展作品,從4月到現在,已經銷出兩萬多塊錢的貨,效果還不錯?!?/p>
(記者 陳華 文/圖)
來源:臨汾日報
【責任編輯: 賈亮】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