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年來,作為離休干部的她,本該享受優厚的生活待遇頤養天年,但心里卻總惦記著那些上不起學的孩子;23年來,她省吃儉用,節衣縮食,把省下的錢全部捐助給了貧困群眾;23年來,已年逾八十的她,不辭勞苦多次走進山區,先后資助了154名貧困子女上學。她,一位普普通通的離休老干部,卻鄭重承諾每年“七一”黨的生日那天,拿出2000元捐給貧困子女,并決定去世后將遺體捐獻給醫療事業。
她就是臨汾供電分公司離休干部解黎明,曾獲得“全國老干部先進個人”、“山西省優秀共產黨員”、“山西省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等多項榮譽稱號。如今,已86歲高齡的她仍省吃儉用,把愛心奉獻給了貧困群眾。
解黎明1947年參加工作,195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5年從原臨汾地區電業局工會副主席的崗位上離休后,她23年如一日省吃儉用,用樸實的行動向社會播撒著愛心。“我雖然離休了,但我是一名共產黨員,始終都不能忘記共產黨員為人民服務的責任,接受了黨的待遇,就要為黨和人民群眾服務。”說起資助貧困子女上學的事,解黎明老人的眼睛濕潤了,“娃們學習那么好,卻因為沒錢上學而輟學,我心里難受啊!黨和國家給我這么豐厚的待遇,我沒有理由不去幫助他們完成學業。”
解黎明老人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那年,她積極響應“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扶貧”號召,幫助北京老知青程煒在山西扶貧。她說:“程煒一個50多歲的人,竟然自籌20萬元單槍匹馬來我們山西大寧搞扶貧開發工作,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作為一名山西人,我被深深地感動了。我要以一個共產黨員的責任和力量去幫助她、支持她。”于是,解黎明老人派兒子把1萬元的積蓄送到程煒手中。節儉的居室,簡樸的生活,有病的老伴,子女分房需要的資金……解黎明全然不顧當時面臨的種種困境,毅然決然投入到了扶貧濟困的熱潮中。哪里有貧困生因沒錢上不起學的,她總是以一名共產黨員的身份“沖”在最前,捐款捐物,從不計較個人得失。
此后,他通過市長熱線,與有關部門取得聯系,為堯都區姑射村考上大學的特困女生張杰云送去了2000元,并動員全家老小為張杰云準備了三大包四季換洗的衣服。在解黎明老人的帶動下,社會各界都向張杰云伸出了援助之手,幫助她圓了大學夢。不僅僅如此,大學畢業后,她還幫助張杰云找到了一份教師的工作。
從此以后,解黎明夫婦對上不起大學的貧困學生更加關注。“我們的生活提高了,但有些優秀青少年考上大學之后卻交不起學費。為此,我們夫婦商定在有生之年盡綿薄之力。每年7月1日,我倆每人拿出1000元捐給貧困學生,表示一點兒愛心,延續直至我倆離開人世。”
解黎明老人雖然生在城市,但她始終心系山區的貧困學生,生活中從來不花一分奢侈錢,她一生對自己要求苛刻,但為了扶貧助學,她幾乎傾其所有,竭盡全力。走進解黎明老人的居室,沒有現代化的家具,沒有高檔的家電設備,甚至自己穿的衣服都是很早以前的。當老伴由于心臟病引發神志不清,臥床不起,孩子們商量找個雇工時,解黎明老人卻說:“我自己還能干,不需要浪費那些錢”。當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的老伴去世了,兒女們說要給爸爸土葬時,也被她拒絕了。她耐心地對子女們說:“你們的爸爸是共產黨員,處處都要起到帶頭的作用。火化一則可以節省土地,二則可以節省開支。”孩子們為了不讓母親孤獨,不想讓她再操勞,決定找個保姆,竟被她再一次拒絕了,她語重心長地說,“山區那么多孩子還上不起學呢,我還花錢請保姆伺候。把我請保姆的錢捐給那些窮苦孩子不是很好嗎。”
為了遵守自己的諾言,2010年7月份,解黎明壓抑著心中的痛苦,帶著老伴的遺愿按時把2000元送到了臨汾供電分公司機關總支部書記手中……而她為了資助貧困生上學,捐款已近9萬元。 記者 閆璟
【責任編輯: 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