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清華大學畢業的48歲北京女知青程瑋,放棄了她在北京優裕的生活,自籌資金重返山西,開始了她與大山廝守、與山野為伴的扶貧開發事業。這重返之行,重如泰山,這扎根之舉,有磐石之安!
從報紙上獲悉程瑋的事跡后,解黎明老人和老伴寇志清進行了徹夜長談:“人家放棄了那么多,大老遠從北京跑到山西幫咱脫貧致富,咱現在雖說不富裕,但緊一緊再擠一擠,錢總能省點兒出來,既能從精神上表達對她的支持,也能多少改善山區貧困老百姓的生活。”夫妻二人的意見很快達成了一致。1998年5月18日,解黎明老人的兒子專程將一萬元錢送到了程瑋手中,解決了19名兒童的上學難題。自此,解黎明老人踏上了她長達十余年的捐資助學路程。2011年開始,她又決定以后要在每年捐1萬元資助5名困難大學生的基礎上,再拿出1萬元給10戶老弱病殘家庭。15年間,她累計捐助金額達到了11萬余元,受助人數達到183人。
“這不僅僅是資助一個人的事,還是幫助一家人、影響一群人、造福幾代人的事。我相信,我們這些人付出的不僅僅是青春、學識、金錢和愛心,一定會有更多的人在得到我們的資助和幫助后,繼續去資助和幫助別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種精神只有薪火相傳、更多人參與才能實現價值的最大化。
1955年,解黎明老人從運城鎮婦聯調至臨汾縣婦聯工作。不長的兩年婦聯工作經歷不僅使她對廣大婦女兒童的各方面現狀有了詳細了解,也使她對“婦女能頂半邊天”有了新的認識。2003年初,臨汾市婦聯開展“春蕾”行動,號召全市婦女為幫助失學女童開展捐款認領活動。認領一個小學生每年捐資200元、初中生300元,資助他們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得知這一消息,解黎明老人主動找到市婦聯,一次就認領了五名特困女童,決心盡自己的力量幫助她們完成九年義務教育。
“今天的女童是未來的母親,母親的素質,又對整個家庭甚至全民族的素質影響巨大,所以,‘春蕾計劃’的實施太有必要了。扶持失學或面臨失學的女童入學受教育,不僅是提高全民族素質、造福子孫后代的關鍵一步,也是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多年來的心愿。”說著這些話時的解老,眼中一片慈愛。
1998年至2005年,解黎明老人資助的基本都是貧困山區或貧困家庭的小學生。2005年,國家出臺對全省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行“兩免一補”政策,處于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上學難得到很大緩解。這之后,解黎明老人將資助的主要對象轉為成績優異但家庭貧困、無法踏進大學校門的高考學生。
2011年,解老從報紙上看到,全省還有276萬名年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貧困人口,同年4月18日,解老向組織鄭重申請,每年在捐助貧困家庭大學生1萬元的基礎上,再拿出一萬元捐助老弱病殘家庭。
采訪接近尾聲時,解老對記者表達了三個愿望。“我的第一個心愿是每年拿出1萬元錢資助5名貧困家庭的大學生,再拿出1萬元錢捐助10戶老弱病殘家庭,一直堅持到我去世。這既是我鄭重做過的承諾,也是我一定要實現的心愿;第二個心愿是希望我們家的孩子們能工作上向先進看齊、生活上向普通老百姓看齊,要把‘勤儉持家’這四個字代代相傳;第三個心愿是希望我資助過的孩子們不要回報我,甚至不用記得我,學有所成后為祖國、為家鄉做力所能及的貢獻就是對我的最大安慰……”
扶一株春蕾,爭一份春光;助一名學童,贏一片希望!每個人都有自己選擇的道路,有的人選擇堅持,一路奮戰到底;有的人放下所“得”,另辟路徑,勾畫出人生的另一種可能。從一名婦聯干部到優秀的人民教師,從新華書店的高管到供電系統的工會副主席,88歲高齡的解黎明老人身上有著天空一樣高遠的境界、大海一般悲憫的情懷。“光環和回報我都不需要,只要我資助過的人能越過越好,我資助過的孩子們以后能服務社會、不走歪路,我就心滿意足了。”
記者 段碧蓉
【責任編輯: 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