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的趙盾故里大地上,有一個四通卉林果科技開發專業合作社,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合作社的負責人是襄汾縣趙康鎮大趙村退休干部王高升,大伙尊稱“王大膽”。
王高升,黨員,農藝師,原在襄汾縣豐盈鄉歷任武裝部長和副鄉長等職。退休后,回到生他養他的大趙村。剛回來時,村里還很貧困,村民還沒有從舊的耕作方式中解脫出來,種地仍是老一套,秋倒夏夏倒秋,兩料不如一料收,農民經濟收入甚微。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闖出一條新路,王高升通過多方了解,瞅準了林果業。1984年,他在西汾陽村承包了一個蘋果園,在果園,他辛勤勞作,力沒少出,汗沒少流,工沒少投,本想獲個好收成,結果干了兩年,非但沒賺下一分錢,反而倒貼了5萬元。
王高升是個要強的人,面對困難,他一沒低頭二沒泄氣,哪里跌倒哪里爬起來。1986年他審時度勢,總結經驗教訓,與鄰居兌換承包地。1987年又建了一個占地15畝的蘋果園,栽上了新紅星蘋果。同年又承包了隊里百畝蘋果園。這一年他勤學好問,細心管理,蘋果賣了,他終于扭虧為盈,嘗到了甜頭,看到了曙光,看到了希望,堅定了發展林果業的信心。隊里打井沒錢,他二話沒說拿出兩萬多元,支持隊里打深井一眼,解決了村民澆地難的問題。村里建校,他第一個報名資助,拿錢最多,被評為“義務助教功照后世”的模范。
“自己富了不算富,大伙富了才算富,愛拼才能贏,發展才是硬道理”這是王高升的口頭禪。做大做強林果產業,是王高升魂牽夢縈的理想,為了把這篇文章寫好,在蘋果第二次發展中,他先后去河北、山東為果農引進20萬株新紅星、紅富士優質果苗。秋后,又為果農推銷了大批蘋果。為農業調產注入了活力,起到了示范帶頭作用。
栽果樹、育苗圃,光有熱情還不夠,必須讓科技統領林果業,才是唯一方向。1998年,王高升掛牌成立了“襄汾縣太平綠色扶貧基地”,2008年又成立了“襄汾縣四通卉林果科技開發合作社”。目的就是讓農民有個向心力發展林果業。他的這一創舉,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關心和認可。他自費東去山東,西奔楊凌,南下浙江,北上遼寧,參加了30多次林博會和農業部組織的合作社研討會,并從外地引進了100多種果樹苗木,在實際操作中,因技術不過關,他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向省內外專家請教,給果農傳授技術。并訂閱了《中國園林》、《國土綠化》、《華北園林》、《中國花卉報》《農業科技報》等十幾份報紙雜志,用科學發展觀充實自己的頭腦,通過學習和大膽探索,王高升寫出了30多篇有指導意義的科普文章,相繼發表在《中國農業》、《河北農業》、《中國綠化》、《中國特產報》等報刊上。
王高升和他的合作社,多年來,采用合作社+基地+農戶運作模式,實行產銷一體化,使苗木、林果有效轉化為商品優勢和經濟優勢。良好的運作模式,給農民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比如:王高升幫本村村民來保勝引進的紅富士、新紅星蘋果苗,經科學管理,5年進入盛果期,每畝收入8000至1萬元。聶永海果園盛果期畝收入超萬元。給薛樹興引進的柱狀蘋果省工省藥省肥料,2012年參觀人數達300余人,給今后果樹發展起到了引領作用。在苗木栽培方面,合作社股東牛席村馬海潮1998年春種了1.5畝“金垂2號”連生柳,2000年春以每棵7.5元價格售給寧夏客戶,收入23000元。另有8畝竹柳長勢喜人,在他帶動下,該村16戶村民先后發展柳樹130畝。趙康村宓喜旺2011年加入合作社,不怕擔風險,他種了1.5畝“美國竹柳2號”和“9901速生柳”,2012年春種條被搶購一空,收入6萬余元。并帶動34戶村民播柳160多畝。股東王英杰幫戰友及貧困戶54戶,發展苗木360畝,每畝收入達5000元左右。義西毛村毛建忠2012年春育種八棱海棠4畝多,當年收7萬余元,西賈鄉西毛村楊海慶7畝香花槐,畝收入5000元以上等等。
2012年,王高升經營的園林苗圃面積達1000余畝,主要有香花槐、柳樹、國槐等十幾個品種,為全國之最,園林資產1000萬元。
王高升由于抓典型、多引導,合作社社員不斷增加,新品種年年注入,知名度也相應提高,真正成了廣大農民致富引路人。
為了增加市場競爭力,保持合作社強勁的發展勢頭,王高升非常注重品牌建設,他要求合作社社員栽好樹育好苗,把最好的樹種、果品奉獻給消費者,造福社會,造福人民。
多年來,王高升為林果發展勞碌奔波,出力流汗,受到了各級領導和群眾的好評。先后被各級政府評為“新長征突擊手”、“科普狀元”、“捐資助教典范”、“農村鄉土拔尖人才”、“扶貧幫困典范”“農業調產示范戶”等光榮稱號,在成績面前,他不驕不躁,奮勇向前。
采訪結束時,筆者問王高升,十八大召開后你還有什么新打算,老王樂呵呵地說:“‘空談誤國,實干興邦。’這話說的相當的好啊。近三十年來,我在林果戰線摸爬滾打靠得就是實干,我的打算就是要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針,把農民的收入翻幾番,這就是我的夢想和打算。這不,2012年9月,我以高價承包了永固鄉家村200多畝老果園,計劃興建一個國內最大的錦繡海棠觀光園,總投資500萬元,2018年正式對外開放,同時,在3年至5年內,把太平以南幾個鄉鎮退休及閑散人員組織起來成立一個盆栽果樹、花卉千人專業隊,打造卉林果三位一體的林果戰線上的“航母”。”
通訊員 毛太林 薛百祿
責任編輯: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