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通訊員 李成健 李翼平)翼城縣里砦鎮老官莊村民上官繼德流轉156戶農戶的1500畝農田,創辦起“家庭農場”,采取“種植—養殖—肥料—種植”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不僅自己年收入上千萬元,還帶動100余農戶年增收300余萬元。
從2007年起,上官繼德在鎮政府和村委會的大力支持下,遵循平等協商、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整合了土地資源,加快土地流轉步伐,通過與農戶協商,按照每畝地每年給農戶130公斤小麥,每年的糧食直補款也歸農戶所有的辦法,承包經營了老官莊村156戶1500畝農田,辦起了“家庭農場”,進行規模化、科學化經營,年產小麥600噸、玉米380噸。
1500畝農作物,年產秸稈2500噸。以往秸稈都是焚燒處理,既污染環境又浪費資源。如何使秸稈得到充分利用?上官繼德又籌資1.06億元,購買奶牛1000余頭,辦起了富華奶牛養殖公司。公司通過應用秸稈科學加工利用技術,將玉米等農作物秸稈進行青貯,年加工青貯秸稈飼料1萬余噸,不僅提高了奶牛適口性和粗飼料的營養價值,還大大降低了養殖成本,每畝秸稈為農民直接增加經濟收入300元,僅此一項為周邊農民增收200余萬元。
奶牛場年產的3000多噸牛糞,又是很好的農家肥。公司對奶牛糞尿經過無害化處理,利用窯洞和大棚,組織本村農戶建起了雙孢菇養殖基地,年向社會提供優質雙孢菇1000噸,年銷售收入達到600萬元,實現了種養加相結合,走上了循環利用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據了解,循環產業鏈廢物利用,解決了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帶動農民增收,促進奶牛養殖業可持續發展。
“家庭農場”的發展有利于優化農村土地資源配置,優化農業產業布局,進一步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是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有效途徑。
“對我們農民來講,有了循環經濟園,致富不再難。發展循環經濟,每月收入超過2500元,給我們老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這是我親身感受到的。”村民上官勝利感慨地說。
責任編輯: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