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西瓜上市的好時節,走在臨浮路辛落村路段,馬路兩旁一個個攤點上擺放著翠綠滾圓的大西瓜和雪白嫩脆的甜瓜,煞是誘人。這就是浮山縣農業調產的重要項目——“拱棚西瓜”。
種西瓜一直以來都是浮山農民增收的傳統產業。近年來,為了改變傳統的露天種植、天養西瓜的方式,浮山縣積極引進新品種西瓜,利用拱棚結構簡單、可移動、節約水,投入不大、效益可觀的特點,讓西瓜住進“暖房”,大力發展起拱棚西瓜技術,以“新”技術帶動“舊”產業轉型發展。
技術保障促產量
“今年4月份,我參加了縣上舉辦的培訓會,認真聽了陳永杰調研員的技術講解,學會了大棚骨架固定、棚內加蓋小拱棚、四周圍裙膜御寒、開溝雙行定植模式等技術。現在西瓜長勢喜人,昨天剛剛賣出500多公斤西瓜,預計今年畝產4000公斤左右,收入在3萬元以上。”辛落村西瓜種植戶張廷介紹。
通過種植方式的轉變和新技術、新設施的應用,農業管理更加規范、種植更加合理、產業更加科學,提前了西瓜的上市時間,提高了西瓜的品質和價格,從而給農民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該縣在發展這一傳統產業的同時,積極引進新技術、擴大新模式、培育新產品。同時在建設初期積極協調資金,加大扶持力度,聘請專業技術人員進行技術指導,認真為農業產業發展做好服務工作。
典型示范助推廣
浮山縣農委負責人胡大慶介紹,拱棚西瓜作為該縣引進的新產業,通過典型示范帶動,今年全縣已發展大棚西瓜750畝,分布于張莊鄉南西河、辛落村、中村,響水河鎮梁家河,東張鄉蛟頭河,北王鄉南霍、橋北、莊里、崔村、高村,槐埝鄉呂寨,天壇鎮諸葛6個鄉鎮12個村。
在梁家河村黃世杰的大棚里,我們看到圓滾滾的西瓜鋪滿了田地,每個西瓜上都掛有一個小小標簽,詳細記錄了西瓜的授粉時間以及長出小西瓜的時間,黃世杰說這是他們家西瓜的“身份證”,有了這個小小的“身份證”,稍微懂行的人就能很輕松地辨別出西瓜的成熟度,極大地方便了西瓜的銷售。
當筆者詢問起今年的西瓜收益時,黃世杰欣喜地說:“我今年有4個大棚,2棚西瓜2棚甜瓜,共占地8畝。通過鋪設滲水管和糞水管,再加上精心管護,預計西瓜畝產5000公斤,甜瓜畝產2500公斤,每個大棚都能收益將近1萬元以上,總收入4萬多元,這還真是虧了拱棚技術呢,一畝地的收入就頂過去好幾畝。”
循環模式保收益
在這一產業發展過程中,浮山縣積極做好技術管理,定時進行技術指導和技術培訓,逐漸走出了適合當地發展的西瓜種植之路。為合理利用拱棚,西瓜收獲后還會種植一茬西紅柿,拱棚技術這樣就成為“瓜—菜”一年兩季的循環種植模式,一年下來,一畝大棚純收入最少也能夠達到1萬元以上,極大地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浮山縣的西瓜一直以來就小有盛名,當地的瓜農經常這樣說,“說西瓜,浮山的西瓜算上乘,個大皮薄甜又沙,吃的大家笑哈哈,東邊的去了周邊縣,西邊的下了平陽城,留下北邊的在當地,男女老少都樂盈盈。”吃著甜甜的西瓜,筆者心里在想,通過種植方式的轉變和新技術、新設施的應用,浮山西瓜管理更加規范、種植更加合理、產業更加科學。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浮山的西瓜也會走得更遠。通訊員 韓艷菊
責任編輯: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