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農民種麥子,最關切的問題不外乎投入、產量和銷路,如何因地制宜選擇優質麥種,“小麥專家”在試驗中見真章。來自省、市、縣的小麥專家、技術員在小麥觀摩現場測產,體驗和感知糧食作物如何實現減肥又增效。“專家們都在測產,一眼望去,這塊小麥地比其他地長勢好,增產不成問題。”走進霍州市大張鎮小張望村中強筋旱地小麥試驗地里,人頭攢動,有的仔細端詳品種長相,有的拿出手機拍照、收集資料,瞅著旱地小麥顆粒飽滿,技術員無不點頭肯定。
日前,由市農業技術推廣站舉辦的小麥新品種新技術展示觀摩交流活動先后在霍州市、洪洞縣舉行,現場集中展示了16個水地、旱地小麥中強筋品種,寬窄行探墑溝播技術、小麥節水高產栽培技術、無間隙撒播高產技術。
據了解,霍州市今年小麥播種面積10.8萬畝,其中水地4.2萬畝,旱地6.6萬畝,測產結果與上一年相比,今年預計增產6.9%。有測算數據為證、有小麥種植現場為據,山西省農科院小麥研究所科研辦公室負責人黨建友表示,今年小麥生產春季遇倒春寒,個別小麥品種出現凍害、灌漿異常等,從實際出發,在今后小麥的選種上,要因地制宜從種子的豐產性、穩產性、抗凍性和抗病蟲的因素入手,結合旱地特性,從而做到精準選種。有了“良種”還需配合“良法”管理,提高種植效益,實現糧滿倉錢滿囤;再走進洪洞縣辛村鄉馬三村水地小麥展示區,這里的小麥長勢喜人、籽粒飽滿,遠遠望去像一片金色的海洋。如今,當地的小麥種植從之前種地隨大流,到現在靠技術創高產。通過今年2萬畝綠色高質高效小麥示范區的示范展示,輻射帶動周邊區域20余萬畝小麥生產,極大地加快了增施生物菌肥、化肥減量、寬幅播種、綠色防控、農機農藝全程融合的生產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轉化。
市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董娟蘭告訴記者,“國以農為本、農以糧為先”,糧食安全是維系社會穩定的“壓艙石”,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意義重大,不僅要守住糧食產能底線,同時要提升耕地產出效益,通過科技促進農民增收。隨著小麥品種逐年增多,農民群眾在選擇上變得無所適從,也出現了小麥種植增產不增收的現象。為此,通過小麥新品種試驗示范,可篩選出適應當地生態環境、生產條件和市場需求的主導品種進行種植。通過推廣實用技術,增施有機肥、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提高或穩定糧食產量,實現了節本增效、培肥地力,推動小麥生產高質量發展,確保糧食安全。
記者 祁欣
責任編輯:暢任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