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蘭等一批藝術工作者因為購買了北京市通州區宋莊鎮農民閑置的宅院作為自己的畫室,而遭到當地農戶起訴。類似這樣的法律風波接二連三發生,引起人們對這群超前“趕海”的藝術工作者前途命運的關注。也使當事人與決策者,領略了一場文化創意產業與城郊“小產房”間的驚心博弈。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位于北京東郊潮白河與溫榆河交匯處的宋莊鎮,悄然迎來了一批超前的藝術“趕海者”
1993年,一群藝術工作者由圓明園流落到北京通州區宋莊鎮小堡村一帶。他們以低廉的價格或租或買,將當地農民閑置的小院落改造為融生活起居和繪畫創作為一體的棲身之所。
目前,宋莊鎮的“畫家村”由最初的1個擴展到現在的22個,藝術工作者隊伍已發展到3000多人。建成了前哨、韓燕、蘇蒙等知名畫廊88家,現代流派的美術館12家,大型藝術網站4個,為藝術家和客戶提供各種服務的中小企業70多家。每年一度的“中國宋莊”文化藝術節成為海內外藝術家聯誼、交流的大平臺,藝術節期間舉辦的各種主題、分題畫展有五六十個之多,參展的藝術工作者上千人,藝術品的現場交易額每年在1億元以上,近5年藝術品交易額已超過7億多元。
圍繞藝術工作生活起居、藝術品創作交易形成的文化藝術產業鏈也隨之形成。以最初接納藝術工作者的小堡村為例,如今在這里居住生活的藝術工作者已達1100多位,村里為此興辦起了多家文化藝術機構和直接為藝術創作服務的藝術品材料加工、字畫裝裱布展企業,形成了閑置住房、廠房租賃業和特色餐飲一條街等。去年全村集體純收入1210萬元,實現稅收2652萬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300元。
隨著一批批“趕海者”的不期而至,宋莊鎮上昔日閑置的農家大雜院頓時變身為一個個質樸、高雅的藝術工作室。“趕海者”與原駐民均因此掘得了各自的第一桶金。但一場始料未及的利益摩擦也由此引發
2006年宋莊鎮被北京市確定為十大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區。但也就是在這一年,當地農戶與藝術工作者之間的利益摩擦隨之暴發。
2006年底,因畫家云聚而聞名遐邇的宋莊鎮,出現了首起賣房農戶起訴買房畫家的案例。藝術工作者李玉蘭2002年賣掉了老家房子,在宋莊鎮辛店村買下馬海濤父親馬萬春名下的房屋及院落,經雙方協商房屋作價4.5萬元。當年7月1日,買賣雙方鄭重簽下了售房書面協議,并當場支付了購房款。從那時起,李玉蘭一家三口就以此為家了。
【責任編輯: 李甲】
【責任編輯: 李甲】
【責任編輯: 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