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產業的地位和作用增強,實現了由家庭副業向主導產業的轉變。2007年以來,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畜牧業的發展,連續三年出臺了畜牧養殖產業發展的扶持辦法和實施意見,制定了一系列扶持畜牧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和措施,推動畜牧業由農村家庭副業迅速發展,成為全縣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2008年,全縣牛出欄18434頭、羊出欄27890只、豬出欄22045頭、雞出欄147000只、兔出欄32600只,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由2006年的10.3%提高到2008年的29%,成為農村經濟中的第二大產業。
畜牧產業的規模化程度提高,實現了由傳統庭院式飼養向集約化發展的轉變。幾年來,在制定出臺畜牧業養殖扶持政策時,縣上堅持把規模戶、專業合作社和養殖小區作為政策扶持的重點,引導廣大農戶通過股份合作、聯戶經營、聯合發展等形式,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逐步走出庭院式飼養的狹區,實現“小規模、大群體”的發展目標。全縣涌現出以澤豐園農牧有限公司、仨紅姐妹養雞場等為代表的股份制養雞企業,以盈金盛農牧專業合作社、廣澤霖農牧專業合作社和樺陽農牧林廠為代表的合作經濟組織,以徐莊、它支、宋家莊等村為代表的黃牛養殖小區,以王堤、白衣、柴洼莊等村為代表的生豬養殖專業村。截至目前,全縣各類畜禽養殖大戶已發展到600余戶,其中千頭豬場10個、萬只雞場8個,全縣畜牧養殖規模化養殖率達到30%。特別是在政府引導下,全縣已成立各類畜牧專業合作社67家,注冊資金8323余萬元,帶動農戶700余戶,成為養殖戶發展生產的橋梁和紐帶,大大提高了全縣畜牧產業發展的組織化程度。
畜牧產業的科技含量增加,實現了由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發展方式的轉變。近年來,汾西縣大力推廣黃牛改良冷配、秸稈青貯、舍飼圈養等實用技術和畜禽優良品種,全縣建立了7個黃牛冷配點,年均改良黃牛1100余頭;建成了永安鎮三水牧業專業合作社良種豬場、團柏鄉溝底村波爾山羊繁育基地、勍香鎮師家崖道塞特肉羊繁育基地、對竹鎮下莊和永安鎮張家洼安哥拉長毛兔繁育基地;在全縣建設秸稈青貯窖18個,每年青貯加工秸稈500余噸;高標準建設棚圈面積34500平方米,發展牛羊舍飼圈養2萬余頭(只);積極推廣蠅蛆養雞、苦蕎養雞等先進技術,“蟲子”雞蛋產品已取得“QS”產品認證,大量銷往臨汾及周邊縣市,倍受市場青睞。畜牧業良種、良法的推廣和普及,大大提高了全縣畜牧產業發展的科技化水平,提升了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畜牧產業發展機制完善,實現了由管理為主向監管服務并重的政府職能轉變。在推進畜牧養殖基地建設中,他們從強化組織保障、政策扶持、監督落實等層面入手,建立了一系列促進畜牧業發展的工作機制,政府部門逐步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建立了畜牧產業發展的組織保障機制、畜牧產業發展的獎勵扶持機制、畜牧產業發展的跟蹤服務機制。同時,各鄉鎮區和縣直職能部門,從各自實際出發,積極為畜牧產業發展提供支持和服務,形成了“政府引導、部門服務、群眾發展”的畜牧產業發展新機制。
畜牧防疫基礎條件改善,實現了由薄弱落后到健全完善的迅速轉變。兩年多來,全縣共完成投資200余萬元,大力加強畜牧防疫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建設了縣動物疫病化驗室,調整充實了畜牧獸醫工作人員;將原有14個基層畜牧獸醫中心站整合重組為8個中心站所,對其中的5個鄉鎮畜牧獸醫中心站進行了改造建設,并配套了辦公設備;126個行政村(居委會)全部配齊了畜牧防疫員,村級防疫人員全部配套了冷藏包等防疫設備,從而建立起了縣鄉村三級畜牧防疫網絡。
截至目前,全縣共完成投資3150萬元,初步建成佃坪鄉徐莊等3個千頭牛養殖區;勍香鎮師家崖等3個千只羊養殖區;建成永安鎮古郡村、勍香鎮勍香村等10個千頭生豬養殖區和永安鎮苗洼莊村柏文景、古郡村郭小慶等5個萬只雞場,輻射帶動全縣8個鄉鎮60個村1425戶農戶發展養殖產業。全縣牛存欄達到8669頭,較去年增加了1385頭;羊存欄達到35294只,較去年增加了2389頭;豬存欄達到14756頭,較去年增加了1215頭;雞存欄達到209484只,較去年增加了11791只;兔存欄達到23000只,較去年增加了6396只。(通訊員要凱朝 侯建兵)
來源:臨汾日報
【責任編輯: 賈亮】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