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沼氣在黃崖村剛剛開始,在村委會的耐心宣傳下,黃崖村很多村民修建了沼氣池,開始了“不見炊煙起,但聞飯菜香”的生活。農戶王秀清是該村最早一批的沼氣用戶,當時沼氣這種新生事物在黃崖村剛剛開始,村委會的人每天走家串戶地耐心宣傳沼氣的便利、使用方法和政府的優惠政策,“我們也不懂,當時想新技術肯定不錯,安裝了一個試試,沒想到使用這么方便,家里再也不像以前一做飯就煙熏火燎的,干干凈凈和城里人一樣。”沼氣接通后,王秀清家里迎來了鄰里鄉親的參觀和咨詢,看見別人家用上沼氣后爐灶干凈,院落整潔,賀紅月很是羨慕。可是,丈夫常常在外務工,家中只有她一個勞動力,沼氣池雖然修建簡單,日后的服務、維護,以及沼渣、沼液的抽取,就不那么簡單了。
在農村,除了賀紅月這樣因為家里缺少勞動力不方便使用沼氣的農戶,還有些建池農戶因為對沼氣池的管理和綜合利用技術沒有完全掌握造成沼氣池出現了滲漏、不出氣、無法抽渣和爐具損壞無法點火等現象,影響到了沼氣池的使用效果。
為了解決建池農戶的后顧之憂,把沼氣的“氣”理順,近年來,我省大力推行“一個高級技工、一個完善的沼氣服務網點”服務周圍農戶,這種“建、管、服務并重”的沼氣服務網點模式運行以來,受到農戶的普遍歡迎。
用上沼氣的賀紅月家不用買炭、不用劈柴,人、禽的糞便和生活污水直接進入沼氣池進行發酵處理,基本達到糞便無害化的標準,家里的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賀紅月滿臉幸福地說:“如今有了沼氣服務隊,再也不用擔心丈夫不在怎么處理那些沼渣、沼液了,一個電話就可以解決沼氣池的所有問題,方便多了。”目前,全村有200多戶家庭享受著沼氣帶來的便利,同時沼氣被用于黃崖特色農業—— —西紅柿大棚,形成了“畜一沼一菜”一體化模式。以前的村里到處都是柴堆、煤堆、動物的糞便,村容村貌整潔是村委書記焦金鳳頭疼的事,如今沼氣池的建設與改圈、改廚、改廁同步進行,一家一戶小環境的改善帶動了黃崖村生產生活大環境的改善,達到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和諧統一。
襄陵鎮黃崖村沼氣服務網點是襄汾縣沼氣服務網點之一,經過沼氣技術專業培訓,領取了縣政府發放的農村沼氣村級服務網點吸渣車及網點配套設備,拿到由國家和勞動社會保障部頒發的高級沼氣技工資格證書的薛小肴,為黃崖村以及周邊的景村、西陽、浪泉、南柴等村的農戶服務,轄區內農戶需要修建沼氣池,或是有關沼氣池的管理、咨詢、維修等方面的問題,只要撥打電話,服務隊就會及時上門服務。“既然是服務就得服務到家,給農戶把事辦好。”薛小肴認真地說。
截至目前,全縣已完成戶用沼氣6000余戶,經過培訓,取得“國家和勞動社會保障部”證書的沼氣技工達95人、高級技工達到46人,全縣13個鄉鎮建成37個村級服務網點,每個網點配有高級沼氣技工,配套發放的價值15000余元的一輛抽渣車、一套維修工具、檢測設備和一批配件,統一制作了門牌、柜臺和版面,規范了網點的各項規章制度和技工的權利義務和職責,沼氣后續服務體系基本完善,確保沼氣用戶真正從沼氣建設中得到實惠。(通訊員 劉祎 鄧文斌)
來源:臨汾日報
【責任編輯: 付基恒】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