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大寧縣2007年實施片區開發試點工作以來,縣領導高度重視片區開發工作,親自參與指導制定項目規劃,統籌協調和整合各方資源、各部門通力配合、齊抓共管,探索出了一條依靠片區開發,提高扶貧效果的新路子。日前,全省片區扶貧開發工作現場會在大寧召開,對該縣實施片區扶貧開發試點的經驗和做法給予充分肯定,并在全省進行推廣。
近年來,該縣按照“超前規劃、分步實施、各方聯動、集中投入”的思路,全力推進片區扶貧開發工作,累計利用片區開發扶貧資金1000萬元,農民自籌和投勞折款1090余萬元,在昕水、太德、三多3個鄉鎮栽植桃樹7000畝、核桃2000畝,發展肉羊4400余只,建設蔬菜大棚300余棟,為農民增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他們積極整合部門項目資金6900余萬元,實施移民搬遷、改善片內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有力地加快區域經濟發展。在全縣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全縣片區特色產業布局初步形成,基礎設施明顯改善,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持續發展能力大為增強,片區扶貧開發取得了明顯成效。
加強組織領導,創新工作機制。為使片區開發工作取得實效,該縣建立健全了從上到下、從里到外一整套抓落實的工作機制。一是創新領導機制。該縣從縣到鄉村都成立了片區開發工作領導組,各職能部門主要領導親自掛帥、靠前指揮,形成了縣鄉村三級抓片區開發工作的強大合力。二是創新工作機制。實行縣直機關包村責任制,項目區的每個村委,都確定一個實力較強的包扶單位,幫助群眾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同時,強化督查督辦,對相關部門落實了限時辦理制、問責追究制、部門幫扶制、駐村指導制。三是創新獎懲機制。縣委、縣政府將片區開發工作開展情況列入相關鄉鎮和部門年度考核的主要內容,定期召開片區開發觀摩會,現場打分,并加大片區開發考核分值,嚴格實行獎優罰劣,極大地激發了廣大干部群眾做好片區開發工作的責任心和積極性。
理清發展思路,科學制定規劃。該縣在制定《片區扶貧開發規劃》時,始終堅持做到“三個結合”,確保規劃的科學合理。一是堅持片區開發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從項目選擇、項目實施,到項目達標各方面進行詳盡研究,提出具體的實施步驟、目標要求和推進計劃,實現扶貧開發與新農村建設的相互促進,同步發展。二是堅持片區開發與培育農業主導產業相結合,按照“垣面干鮮果,沿川菜和苗,坡地種苜蓿,西瓜創品牌”的思路,集中人力、物力、財力,堅定不移地推進優質農產品向片區集中,實現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發展,不斷擴大經營規模和經濟效益,逐步形成區域產業發展的格局。三是堅持片區開發與改善民生相結合,將主導產業培育、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發展通盤考慮,以行政村為單元,實行一次性規劃、一次性投入、一張藍圖繪到底。
整合各類資源,實施整體推進。該縣采取整合項目資金、引進外來資金、激活民間資金的辦法,使各類資金向片區集中傾斜,充分發揮資金的聚合效應,有效地保證了片區開發的資金需求。一是嚴把項目申報關口,銜接落實到位。為了使涉農部門項目與片區開發有機結合起來,縣政府在申報項目時專門召開項目工作協調會,對下一年度項目統一把關,要求各部門圍繞片區開發申報項目,落實各部門項目計劃,把水、電、路、校、廣播電視、衛生、種植養殖業及生態建設項目通盤考慮,實現先期捆綁。二是嚴把資金整合關口,責任落實到位。該縣把資金整合作為一項長效機制長期堅持下來,按照“渠道不亂、用途不變、各出其力、各記其功”的原則,使各部門的項目圍繞片區開發統一規劃去實施,使資金跟著項目走、項目跟著規劃走,只要片區開發的重點定在哪里,部門的專項資金就跟著投向哪里。三是嚴把資金管理關口,跟蹤督查到位。為加強項目資金管理,在資金管理上實行了“四統一”,即統一制訂項目規劃、統一下達資金計劃、統一調度整合資金、統一審核分項報賬。由資金監管績效評估組對整合項目資金使用全過程跟蹤督查,確保資金合理利用、規范使用。
突出產業開發,夯實增收基礎。該縣立足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以干鮮果經濟林和種草養羊為重點的農業主導產業,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使村村有致富產業、戶戶有穩定收入。一是經濟林項目。片區新栽植以桃樹和核桃樹為主的經濟林1.5萬畝,成活率達到了95%以上。二是蔬菜大棚項目。區內新建大棚達到300棟,使農民從種植傳統作物逐步向高效的瓜菜培育轉移。三是養殖項目。為了確保該項目實施效益,要求所有養殖戶必須先完成種草、建圈舍、飼草青貯,經驗收合格方可調購小尾寒羊。目前,已組織農戶調購回種羊5000只,項目區圈養羊存欄達到了2.3萬只。2009年項目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405元,比全縣農民人均收入1191元高出18個百分點。 (記者 田青松 范韶華)
來源:臨汾日報
【責任編輯: 付基恒】
責任編輯:臨汾新聞網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