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記者范韶華)近年來,堯都區文聯駐土門鎮李仵村農村工作隊以“察民情、聯民心、解民憂、幫民富”為主線,幫助群眾解決生產、生活難題,包村聯戶工作初見實效,幫扶所在村建千畝紅提葡萄園區,整修路基和戶戶通工程累計完工56000余平方米,新打井一眼,鋪設節水管道和人畜飲水自來水管1000余米,并籌集捐贈了價值10萬元的6000余冊圖書,對村“兩委”辦公設施和所有宣傳版面進行了更換……一系列工作成績得到了廣大群眾的好評。
李仵村是個傳統的農業村,一方面,農業基礎不牢固,后勁不足;農業設施落后,主要靠天吃飯;村中的富余勞動力多,農業勞動生產率低;另一方面,新的矛盾和問題不斷顯現—— —傳統經營模式的單一已經導致農民收入低下,生產和生活質量落后……李仵村的出路在哪里?怎樣才能使李仵村在農業調產上找到突破口?怎樣才能使李仵村盡快發展起來、富裕起來?……堯都區文聯駐李仵村工作隊積極聽取村“兩委”班子對村域經濟發展、村情民意、蔬菜種植、家禽養殖的幫扶需求,并對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建設、擴大特色農業產業規模、新農村建設示范片打造等工作交換意見;積極傾聽村民對新農村建設的看法和建議;積極探索幫扶工作的 新路子、新新法,確定了“包村聯戶”工作方案。確定總體目標為“農業立村、商貿富村、教育興村、文化強村”。
自2010年以來,李仵村在工作隊的幫扶下,建設了千畝紅提葡萄園區,去年紅提葡萄開始掛果。為了讓村民掌握科學技術,對果業生產進行有效管理,堯都區文聯工作隊組織李仵村果業帶頭戶到外地考察學習;舉辦科技培訓班,聘請果業方面的專業技術人員,為村民講授有關紅提葡萄管理、病蟲害防治等知識;通過宣傳版面宣傳科普知識。與此同時,他們還通過各種渠道收集信息,幫助農民聯系銷售紅提葡萄。2011年,李仵村果業收入比2010年增加了20%。
由于多年的雨水沖刷,李仵村原有道路非常難走,“車輛拐彎走,村民泥里行”,給村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不便。堯都區文聯工作隊積極協調組織資金,整修路基和完成戶戶通工程56000余平方米,并且完善了相關設施。
為了徹底解決李仵村用水難的問題,工 作隊幫扶該村打井一眼,鋪設節水管道和人畜飲水自來水管道1000余米,自此該村村民吃上了自來水。
工作隊還為村“兩委”更換辦公設施,粉刷辦公樓墻面,印制新的宣傳版面,同時工作隊還多次組織書畫家、楹聯家到李仵村舉辦書畫展和楹聯大賽,提高了李仵村的知名度;籌集捐贈了價值10萬元的各類圖書6000余冊給村小學。
“解決農村管理的一系列難題,必須首先從每個家庭參與社會活動開始。”工作隊隊長劉琳說,必須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培訓,讓他們開闊視野、轉變觀念、增長才干、提高素質,催生新型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重要內容。
2011年,劉琳選定劉文武家為聯戶家庭。這一家兩口人,其中一人是重病號,家庭比較困難,思想保守。為此,不少人都勸他別包這家,但劉琳說,他有責任幫助困難戶脫貧,并為該戶送去了白面、食油和現金。同時,與困難戶座談,鼓勵其樹立生活的勇氣 和信心。在“聯戶”幫扶中,劉琳堅持每年為聯戶對象解決至少一個主要問題;每月與聯戶對象進行一次訪談,每月定期不定期地深入聯戶對象家中,了解當月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及時掌握各方面的情況。
今年劉琳幫助劉文武家申請到低保,首先幫助其解決了家庭生活問題,其次幫其開拓思想,消除了其對病老問題的擔憂。隨后就是幫助其選擇適合的項目,力爭讓他們徹底脫貧。
今年,工作隊又確定了新的任務:進一步發展提升千畝紅提葡萄園的面積和地位,建立和完善好村里基礎設施建設,解決急需的民生問題,增加文化設施,建立文化隊伍,活躍農村文化生活。“就是要通過‘包村村聯’,富李仵村民,變李仵村貌,樹李仵村風,用心血和汗水書寫李仵村明天的輝煌。”劉琳說。
【責任編輯: 付基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