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節,襄汾縣南辛店鄉北許村的村民都尤為歡喜,因為他們要抓緊在節慶日子里趕制鑼鼓,排練隊伍,增加收入。北許村民一到逢年過節就開始忙碌已經許多年了,靠著祖傳的鑼鼓制作技藝形成鑼鼓產業,創造著財富傳奇。2011年,全村鑼鼓產值1000萬元,純利潤500萬元,成為名副其實的“天下鑼鼓第一村”。
鑼鼓制作形成產業
在北許村,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制作鑼鼓,全村2000口人,有近400人從事鑼鼓行業,其中形成規模的制鼓廠就有8家。北許村人制作鑼鼓的技藝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那時的北許村名為“八家莊”,曹操得知莊里有工匠制作銅器技藝高超,便派大將許褚在此監制銅器,操練新兵,許褚死后,改名為“許村”,表示紀念。經唐代的發展,北許村“響銅器”的制作技藝趨于成熟。后來,這一古老的技藝逐漸沒落。
改革開放后,由于農村政策放活,鑼鼓生產這一傳統手工業在北許村再度興起,尤其是亞運會上臨汾威風鑼鼓的演出,更加刺激了北許鑼鼓產業的發展壯大。近年來,隨著市場需求地不斷擴大,北許村民在保持手工制作的同時,不斷改進生產工藝,擴大生產規模,成立鑼鼓協會,進一步規范行業標準,打造響亮的產業品牌。目前,北許村生產的鑼鼓規格有20多種,其中存于臨汾堯廟的“天下第一鼓”直徑達2.5米,獲得吉尼斯證書。全村每年生產響銅器近100噸,年生產能力達到5000套,產品遠銷河北、內蒙、北京、廣州、新疆等地。北許村黨支部書記張彥東介紹,“北許的鑼鼓產品大部分成套出售,每套是按照目前流行的‘百人鑼鼓隊’規制計算的。一個百人鑼鼓隊需要30人打鼓,70人使用銅器,100身服裝,所以‘一套’就包括30面鼓,70副響銅器,100身服裝。按照一面鼓200元,一副銅器300元,一身服裝120元計算,僅一套的利潤就達4萬元。”
女子教練挑起大梁
“我們村很早就有自己的鑼鼓隊,村里隨便拉出個人,在外地都是教練級別的。”剛從外地排練鑼鼓隊伍回家的裴月仙顧不得歇息,又被拉著出門教鼓去了。北許村像裴月仙這樣的鑼鼓教練有100多名,其中男性教練僅有10余名。
年近40歲的張俊麗經常被外地聘請當鑼鼓教練,據她介紹,鑼鼓教練需要編隊型、教敲打、排動作、傳鼓譜,排好一支鑼鼓隊需要10天左右,每天的收入少則二三百元,多則上千元,像她這樣“絕活多、本事大”的教練更是供不應求,每年收入三四萬元不成問題。
那么,北許村為什么由女子教練挑起大梁呢?北許鑼鼓協會會長徐丁喜給出了答案。在北許村鑼鼓制作技藝不斷提升、產品不斷豐富的同時,鑼鼓的營銷成為重要的環節。北許村民在變幻莫測的市場中總結出一條重要經驗,不僅要賣鑼鼓,還要傳播文化。于是,村里便自發聘請市里的知名鑼鼓教練向村民傳授鑼鼓技藝,由于男性承擔著養家糊口的責任,而女性則在照顧家的同時可以抽出時間學習,并當做自己的愛好和事業,所以第一代的教練全部為女性,以后的每一代教練也都以女性為主。鑼鼓教練不僅為村民增加了收入,也為村里的女性提供了開創事業的平臺。
深入挖掘理性傳承
多年來,北許村鑼鼓的傳承靠著兩種方式,一種是家族式,即父傳子,子傳孫,絕不外傳;另一種是師徒式,徒弟從燒爐打器做起,最后工序由師傅把關,關鍵技術秘而不傳。徒弟只能偷偷琢磨,日積月累掌握技術要領,這種封閉式的傳承方式使得許多技藝已經失傳。
張彥東說:“由于封閉導致技藝失傳非常可惜,村民們已經意識到這一點,如今北許成立了鑼鼓協會,大家互相交流、討論鑼鼓制作和敲打技藝,深入挖掘鼓文化和內涵。”
如今的北許村有著自己的產業規劃,就是靠著“一村一品”的理念,繼續把鑼鼓產業做大做強。北許村民對未來有著理性的認識,鑼鼓產業發展的重點在于繼續研究新技術,改良老工藝上,使鑼鼓的發展跟上時代潮流;要用心琢磨和搜集資料,靠著蛛絲馬跡恢復曾經失傳的技藝,打造獨特的文化品牌;要在注重制作技藝的同時做好營銷工作,挖掘鑼鼓歷史內涵,傳播鑼鼓文化;要轉變思路,支持龍頭企業的發展,靠龍頭企業的帶動和輻射,使全村走向富裕;同時,要做好孩子的培養、教育工作,讓今天的孩子未來把鑼鼓的事業發揚光大,讓遠古而來的“鼓”和傳了2000年的鼓音,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煥發出勃勃生機。
【責任編輯: 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