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記者 楊琦)“以前我們得到兩三里地以外的小泉小井里去挑水,而且還不衛生,現在自來水接到了自家院子里,我們終于吃上了安全水、放心水、致富水,這還真虧咱黨的政策好!”近日,浮山縣響水河鎮腰東村委會十二堯村的王大爺高興地對記者說。
天壇鎮諸葛村張文山家,自安裝上自來水后,擴大了養殖規模,在自家院子里喂豬15頭,并做起了豆腐,豆腐銷量甚好,全縣皆知,院子里還種了綠油油的新鮮蔬菜,年收入達五六萬元。張文山大叔稱贊道:“感謝國家好政策,不僅讓群眾吃上自來水,也讓我成了村里的致富帶頭人。”
這只是浮山縣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小小縮影。浮山縣屬省定貧困縣,水資源嚴重短缺,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120立方米,是臨汾市水資源最短缺縣之一。全縣32萬畝耕地,水澆地3萬畝,僅為耕地面積的9.3%,大多為旱地,基本是靠天吃飯,而且水資源分布不均,尚有許多山區群眾吃水困難。近年來,浮山縣水利局實施四大措施,全力解決農村安全飲水問題,使當地老百姓吃上了安全水的同時,逐步脫貧致富。
加強領導,落實責任。該縣把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列為為民辦10件實事之一,成立了農村飲水安全工作領導組,三級領導親自抓。領導組包片包鄉鎮、經常深入工程現場指導工作,督促工程進度,檢查工程質量,現場解決存在的問題。同時,縣對鄉、鄉對村、縣水利局對工程技術人員,層層簽訂目標責任書,全面落實行政領導和技術領導包工程責任制。
嚴把質量,提高標準。該縣高標準、嚴要求,不斷創新工程管理模式,建立工程的良性運行管理機制將質量監督貫穿工程建設始末。切實把好“五關”:把好前期質量關,要求項目規劃設計由具有相應資質的單位承擔,并經審核同意后實施;把好材料質量關,主要材料設備選擇質量有保證的廠家采購;把好施工隊伍關,嚴格執行“項目法人責任制、工程招標投標制、項目監理制、項目合同制”等制度;把好施工質量關,水利專業技術人員加強工程施工的技術指導,做好項目施工質量、進度監督;把好驗收關,項目建成后,在有關鄉村自驗合格的基礎上提出驗收申請,水利局對工程進行驗收。
統籌規劃,因地制宜。該縣根據各村實際,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技術人員逐村實地勘測,根據村莊水源分散、水源量少,村民居住大多為山莊臥鋪、居住零散,戰線長等特點,因地制宜,制訂解決方案,確定工程類型,適合打井的打井,適合引泉的引泉,適合提水的提水。
多方籌資,加大投入。該縣加大爭取項目力度,積極爭取國家投資,并加大縣財政對水利建設資金投入,進一步提高水利建設資金在全縣固定資產投資中的比重,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取10%用于農田水利建設,積極引導和支持社會辦水,吸引社會資金參與水利建設,充分調動廣大農民投身水利建設的積極性。
“十一五”期間,該縣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共計完成投資2505余萬元,共建設農村飲水安全工程193處,解決了310個自然村、5.19萬口人的飲水安全問題,自來水入戶率達到90%。“十二五”期間,該縣將對建設早、標準低、水源不足的9個鄉鎮,68個行政村、94個自然村、2個國營林場2.38萬口人的飲水不安全問題進行全面提升。
【責任編輯: 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