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時節,筆者走入浮山質樸的鄉村,一幕幕景象如精彩畫卷般展開——“2011年我承包了10畝果園,一年交8000元承包費,年終蘋果就收入了13萬元,不但解決了家里的日常開支,支付了丈夫和老人的醫藥費,還清了欠債,這果園救了我一家子的命。”梁村村民姚河珍感慨地說。“戶養千只雞,人均二畝果,家家有沼氣,生態大循環,2010年,人均過萬元。這是我們村在縣委、縣政府正確引導下,走出的一條以‘沼、畜、果’為主導產業發展農村經濟的路子,形成了一條生態循環發展的富民經濟鏈。現在我們早已實現了‘人均過萬元’的目標,正向著更高的目標邁進。”梁村的村委會主任張建國興奮地說。
梁村,一個普通的小山村,它位于浮山縣張莊鄉西部,全村共282戶,1082口人,2886畝耕地。近年來,該村緊緊圍繞“戶養千只雞、人均二畝果、家家有沼氣、生態大循環”的奮斗目標,以養雞、蘋果、沼氣為重點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目前全村雞存欄3萬多只,全村已發展蘋果1200畝,已累計建設沼氣池145座,一池三改達到95%,產氣率100%,98%的農戶用上了干凈衛生的沼氣。2011年梁村經濟總收入930萬元,其中新增果園90畝,全村蘋果收入共300萬元。養殖方面,雞存欄3萬只,收入45萬元;豬現存欄900頭,出欄2000頭收入60萬元,“雞、果、沼”收入占了全村收入的43.5%。
“讓我進城我還不去哩”
走入梁村,干凈的街道,整齊的房屋,一切向我們展示著一個特色化新農村的面貌。該村“兩委”班子按照新農村建設的要求,聘請有關專家對村莊進行合理規劃。先后籌措資金30萬元,鋪設了2.5公里長的村街道;投資2萬元,安裝了路燈;投資20多萬元,新建村級組織活動場所一座;投資20萬元,修建了群眾休閑娛樂廣場,安裝了健身器材;投資3萬元,綠化了村街道;投資80多萬元,建起了村寄宿制小學;投資15萬元,打深井一眼,建水塔一座,為群眾安裝了自來水。為建設一個以產業發展為先導、循環經濟為特色和諧富裕的新農村,梁村的干部們勞心勞力,煞費苦心。
村民史傳古說:“我們村投資130萬元建設的綜合文體活動中心,包括乒乓球室、棋牌室、健身房、多功能廳、圖書閱覽室、農民學習室、老年活動室、青年課堂等和城里也沒什么區別了。全村僅蘋果和養雞兩項,像姚河珍這樣年收入在10萬元以上的有十幾家,農民的生活變好了。現在,村里和城里一樣好,讓我進城我還不去哩,呵呵!”
開懷的笑聲讓人心情愉悅。梁村,是浮山縣9個鄉鎮185個自然村中一個普通的村子。正是這個普通的村子里,折射出一種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類似梁村的富民模式,在浮山縣185個自然村均有體現,但各具特色,每個村里亮點不同。一村一品,特色化現代農業喚起了老百姓的致富熱情。
“這樣的日子好著哩”
村民鄭洪星家有2口人,家中6畝果園,加上11畝玉米小麥今年的人均凈收入1萬多元。他興高采烈地豎起大拇指說道:“黨的政策越來越好,這樣的日子好著哩。”
陳衛鳳是張莊鄉小衛坡村人,是該村最早利用日光溫棚種植蔬菜的農民之一。近幾年,她每年的純收入均在1.5萬元以上,她說:“俺種的西紅柿、西葫蘆是出了名的好品種,不用噴施農藥,是真正的無公害蔬菜,不但好賣,價格還高。”
在特色化的養殖、種植上,浮山縣委、縣政府依據當地實際齊頭并舉,在技術引導上、資金扶持上、日常服務上進行傾斜。堅持按照“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和利益聯結驅動機制,努力培植“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產業,使其紅紅火火發展,實實在在促增收。目前,特色種植業已經在全縣9個鄉鎮185個行政村蓬勃發展起來。米家垣鄉國家級綠色谷子生產基地發展到4.5萬畝,北王鄉種植三櫻椒11208畝,北韓鄉種植核桃13306畝,張莊鄉種植蘋果12800畝,種植黃花菜5000余畝,寨圪塔鄉種植連翹9萬畝,設施蔬菜發展到5000余畝。如此大規模的特色產業發展為該縣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形成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現代農業產業布局奠定了堅實基礎。
為不斷增強全縣農產品加工的檔次和市場競爭力,浮山縣發展了中寶脫水蔬菜、玉杰食用菌、漢中洋核桃露、神山貢米、王峰黃花菜、百恒糧油、晉盛面業等一大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為加大培育力度,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品牌知名度,縣里將龍頭企業與全縣292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力量相結合,對全縣的特色產業產品做到技術統一管理、生產統一標準、對外統一銷售,真正實現了用龍頭企業帶動特色產業效益發展、用專業合作社促進特色產業優質發展、用基地支撐特色產業規模發展的新目標,在全縣農民增收、農村經濟增長、農業產業化發展上邁出了堅實的一大步。
如今在浮山,“特色化”的新農村遍地開花,梁村的蘋果紅通通、靈中的蘆筍綠油油、新落的西瓜肚兒大、北韓的核桃圓溜溜……一幕幕嶄新的氣象,都是浮山人民勇于趕超、奮力跨越的新寫照,難怪鄭洪星感嘆:“黨和政府的政策就是好啊!”(通訊員 韓艷菊)
【責任編輯: 高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