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新聞網訊 以史為鑒,方能面向未來。偉大的民族總是善于在投向歷史的回眸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在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日之際,讓我們再次回望那段不堪屈辱、奮起抗爭的歲月。
國難當頭 奮起抗爭
1937年7月7日,北平城外盧溝橋上一聲槍響,撕裂了中華民族平靜的生活,從盧溝橋守軍29軍揮起反抗侵略大刀的那一瞬間,中國人民開始了長達8年的全面抗戰。1937年11月9日太原失守,日軍一路南下。1938年2月28日,鬼子的鐵蹄踏進了臨汾的門檻,英勇的臨汾人民自此擎起了抗日的大旗。
臨汾自古是兵家必爭之地。當年,狂妄的日寇妄圖“一個月占領山西,三個月滅亡中國”,進駐臨汾后,企圖西過黃河,吞并我更大范圍的國土。
中國共產黨豈能讓竊國賊寇得償所愿?!中國人民豈能任日本鬼子在我們的土地上為所欲為?!臨汾兒女豈能任日寇鐵蹄蹂躪家園?!日寇肆虐,河山撕烈,國破家何在?日軍侵占臨汾后,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制造了沙女村、退沙、上馬、澗頭村、東塢嶺、古驛、安吉村、油耳山、井疙瘩等一起又一起令人發指的慘案,大量平民被屠殺。抗日戰爭是殘酷的。臨汾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大犧牲,付出了巨大代價。據統計,抗戰期間,臨汾傷亡總人口達13.89萬人,各種物資損失近50萬元,文物古跡被破壞3368處,工業財產損失共計1.7億法幣。
堅強的臨汾人民沒有被嚇倒,日寇每制造一起慘案,就埋下一粒仇恨的種子。哪里有屠殺,哪里就有反抗,生死存亡之時,我們無法選擇逃避,抗爭、犧牲、再抗爭!活著的人們擦掉身上親人的血跡,奮不顧身地投入到抗戰的洪流之中。
浴血抗戰 崢嶸歲月
國難當頭時,中國共產黨是領導人民抗戰的核心力量。
抗戰時期,臨汾是太岳和晉綏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山西乃至華北抗戰的政治、軍事指揮中心和重要戰略支點,又是保護太行山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軍總部、保衛陜甘寧邊區及延安黨中央駐地的交通要塞和河防屏障;既是八路軍主力和山西新軍發展壯大的兵員和物資補充基地,又是有力牽制華北侵華日軍的主要戰場。
在那段血雨腥風、硝煙彌漫的崢嶸歲月里,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軍總部、山西省委等眾多黨政機關移至汾河兩岸,轉戰東西兩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彭德懷、鄧小平等開國領袖和眾多愛國將領運籌帷幄、橫刀立馬,在兩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浴血鏖戰。
來自全國各地數以萬計的優秀青年云集平陽,抗日救亡運動如火如荼,游擊隊之歌》、《黃河大合唱》等一首首抗日歌曲在此創作并唱遍大江南北。
中共晉西南區黨委及數十個中共特委、地委、縣委等地方黨組織和廣大共產黨員,前赴后繼,在艱難困苦中經受考驗,始終戰斗在抗日反頑、民主建政、減租減息、經濟建設、整風及大生產運動的最前沿,堅持國共合作,聯閻抗日,犧盟會、戰動總會、山西新軍、山西民族革命大學等應運而生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的實踐和運用,成為臨汾抗戰的一大鮮明特色。
大批熱血青年源源不斷地投身革命隊伍和抗日前線,父送子、妻送郎,母親送兒打東洋”,成為當時隨處可見的最美風景。在太岳山區,幾乎“家家有烈士,戶戶忙支前”,汾東支隊、襄陵游擊隊、洪趙支隊……如雨后春筍般成長,不斷發展壯大。
午城、井溝戰斗,殲敵千余,取得繼平型關大捷后的又一輝煌勝利;韓略村伏擊戰,全殲日軍觀戰團180余人,震驚中外,得到毛澤東同志和黨中央盛贊;數百次山地游擊戰,及其反“掃蕩”、反“蠶食”的戰斗,使侵略者在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走向滅亡。
回望歷史 傳承精神
8年抗戰中,堅強的中共臨汾黨組織和英勇的臨汾軍民,不畏強敵、萬眾一心、同仇敵愾、浴血奮戰,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用堅強的臂膀挽狂瀾之即倒,扶大廈之將傾,他們是中華民族的脊梁。千千萬萬英雄的臨汾兒女在國家和民族危亡時刻,前赴后繼,英勇不屈,舍生忘死,共赴國難,用熱血澆灌戰地黃花,用身軀筑成鋼鐵長城,用行動譜寫了一曲曲壯麗的凱歌,他們用鮮血染紅了臨汾大地,用生命鑄就了不朽的豐碑……
歷史不容忘卻。銘記歷史,是對抗日精神的最好延續。追溯歷史是為了激勵后代,紀念勝利是為了開創未來。一個民族的苦難歷史,應當成為整個民族的刻骨記憶。一個國家的輝煌勝利,應當成為全體國民的無上榮光。
回望抗戰烽火,正是無數中華兒女視死如歸的犧牲,才換來了中華民族的新生;正是他們舍生忘死的奉獻,才贏得了彪炳史冊的勝利。
今天,當我們追思歷史,仿佛還能聽見抗日戰場上先輩們氣壯山河的吶喊,還能聽見巍巍太行、蒼茫呂梁千軍萬馬的嘶鳴,還能看見汾水兩岸、黃河之畔殊死搏斗的身影。應該說,臨汾抗戰是中國抗戰的一個縮影,臨汾人民用青春、熱血和生命,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付出了巨大的犧牲,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70年來,平陽大地上,抗戰精神不斷發揚傳承,抗戰故事代代傳頌。如今,臨汾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攻難克艱,在紅色的熱土上續寫著新的傳奇。
記者 韓曉芳
責任編輯:秦芳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