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波瀾壯闊的革命生涯中,鄧小平曾四次踏上臨汾境域,太岳山麓,汾河岸畔,鄧小平以其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膽識氣魄和睿智決策,譜寫了可歌可泣的光輝篇章。
抗日戰爭爆發后,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挺進山西抗日前線。鄧小平任八路軍政治部副主任,于1937年9月中旬,和朱德總司令、任弼時主任等同乘一條船,東渡黃河,輾轉抵達晉東北前線。
毛澤東同志針對戰局變化和日軍的戰略企圖指出,我軍在山西,集中于五臺山一區難以立足,“應分為晉西北、晉東北、晉東南、晉西南”,這樣互為犄角、密切協同,在日軍壓力面前才能站得穩、頂得住。”經總部研究,到晉西南“適當部署”的重任,交由鄧小平擔當。10月中旬,鄧小平率領傅鐘、陸定一、黃鎮等總政宣傳部、民運部的一些同志,還有韋國清帶領隨營學校的3個隊,總數不過五六百人,遠離主力部隊,單獨向晉西南開進。10月下旬,抵達呂梁山下,駐汾陽縣三泉鎮、孝義縣下堡鎮等地。根據鄧小平的安排部署,總政機關干部和隨營學校人員分散在孝義、平遙、介休、永和、石樓、蒲縣、隰縣、大寧8縣發動群眾參軍參戰,組建抗日武裝,籌糧籌款,建黨建政,開展抗日工作,這一帶迅速掀起了抗日的熱潮。
1937年底,接到結束工作返回總部的指示,鄧小平率總政宣傳部、民運部的部分同志和隨營學校4個隊(途中擴編1個隊)離開孝義縣下堡鎮,揮師南下。按照朱、彭、任首長指示,趕年底前抵達洪洞縣與總部會合。總部領導聽取了鄧小平關于其一行孤軍深入呂梁山脈、開辟晉西南抗日工作的匯報后,對他們的出色工作表示十分滿意,給以充分首定,并向他通報了當前山西抗戰的形勢。
1938年1月6日,中共中央軍委華北分會會議(又稱高級干部會議)在洪洞縣馬牧村召開。這次會議傳達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十二月會議”精神,研究和確定了堅持華北抗戰的戰略方針。鄧小平出席了會議,并與劉少奇、朱德等北方局領導和八路軍總部首長們一起,認真分析了當前華北抗戰的局勢,圍繞華北黨的工作,抗日武裝、政權建設、群眾工作、軍事斗爭、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以及開創抗日根據地等重要問題進行了討論研究。在大敵當前、民族危機的緊急關頭,確定了誓死堅持華北抗戰,堅決抗擊日寇侵略的大政方略。部署和指揮八路軍及廣大人民群眾獨立自主開展山地游擊戰爭,依托山西,創建抗日根據地,堅持持久抗戰。
1938年1月12日,鄧小平在洪洞撰文《動員新兵及新兵政治工作》,詳細具體地闡述了關于動員征集新兵及思想政治工作問題。此文刊載于1938年2月12日八路軍總政治部出版的《前線》周刊上,對當時八路軍征兵擴軍堅持敵后游擊戰,起到了極其重要的指導性作用。
1942年春,日軍對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進行規模空前的大掃蕩,給根據地造成了一定損失。為了扭轉局面,準備對付將來更大的困難,徹底粉碎敵人的掃蕩,鞏固和擴大抗日根據地,劉鄧決定,劉留太行,鄧去太岳。
3月19日,時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委員、太行軍政委員會書記、第129師政治委員的鄧小平同志,率772團到達太岳軍區駐地沁源縣閆寨村,后又抵達安澤縣石槽村一帶。
4月26日,中共岳南地委在冀氏縣石槽村(今屬安澤縣),召開了由各縣縣委書記、縣長、縣大隊和群團組織負責人參加的黨政軍群領導干部會議,鄧小平和薄一波參加了會議。這次會議是決定岳南未來局勢和發展前景的重要會議。在鄧小平和薄一波的主持指導下,會議對開辟岳南以來的工作進行了認真全面的回顧總結,指出岳南工作中的主要問題是:在執行政策上“左”右搖擺,主要是右了;在群眾工作中消極被動,主要是畏首畏尾;對于對敵斗爭是忽視的。鄧小平指出:岳南地處太岳區前沿,是聯結太岳區與中條區的要道,要盡快把這塊“寶地”鞏固起來,為在中條地區建立鞏固的根據地創造條件。鞏固和建設岳南根據地,要依靠軍隊打開局面,迅速建立抗日民主政權,發動群眾進行減租減息,發展民兵、游擊隊,壯大黨的組織,正確地執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把打擊的目標集中對向日偽軍。鄧小平又具體指出:要利用閻錫山第61軍西撤的有利時機,抓好兩件事。一是組織幾支精干的小部隊,配備一定數量的黨政干部,輕裝深入到浮山、翼城西部的臨汾、襄陵等地區,開展抗日工作,迅速建立抗日的縣、區、村政權,建立民兵、游擊隊。二是堅決消滅日、偽操縱的紅槍會反動武裝,捉拿會首,打擊反動的上層分子,爭取廣大會眾,迅速穩定沁水、士敏兩縣的局勢,建立抗日的社會秩序。
遵照鄧小平的指示精神,會議經過討論,在統一思想和提高認識的基礎上,確定了轉變岳南局勢的策略方針,同時對開展各縣抗日工作和消滅紅槍會反動武裝作了具體部署。這次會議從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為開創岳南抗日斗爭的新局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石槽會議之后,中共岳南地委認真貫徹執行鄧小平同志的指示精神和石槽會議的具體部署,抓住機遇,發展自己。集中黨政軍各方面的力量組建了兩個行動委員會。一個由岳南軍分區副政委帶領,以第16團參謀長周學義率第3營為骨干,結合當地的黨政干部,負責開辟塔兒山以西地區的工作。一個由岳南專署行政科科長田杰三帶領,以支隊長景仙洲、政委曹博生率汾東支隊為骨干,配屬當地干部,在臨汾、襄陵的東部地區開展工作。在塔兒山地區殲滅了閻軍61軍撤退時留下的保9團,隨之第61軍的汾東辦事處也告垮臺,順利完成了中共太岳區黨委提出的“控制塔兒山,開展同蒲鐵路線敵占區工作”的任務。
在鄧小平視察岳南及石槽會議后的幾個月內,太行、太岳軍民積極展開了反“蠶食”斗爭。以主力一部協同地方武裝和游擊隊堅持原地斗爭,以武工隊、小部隊主動深入敵占區開展軍事政治攻勢,5月至7月共摧毀日偽組織1064個。岳南地區先后建立和恢復9個中共縣委和抗日縣政府,30多個區政權,可控人口達到近9萬人。與此同時,各縣區武委會、縣大隊、區村民兵組織相繼恢復建立,農、青、婦等抗日救國群眾團體也隨之恢復組建。經過深入宣傳,群眾也普遍發動起來,逐步開始實行減租減息,努力發展生產,改善人民群眾生活,岳南地區的抗日斗爭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從而使岳北、岳南和中條地區連接起來,為之后開辟豫北、豫西創造了有利條件。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歲月里,在岳南抗日根據地遇到極端困難的關鍵時刻,鄧小平不負重托,不辱使命,睿智決策,力抗九鼎,扭轉乾坤,為開創太岳抗日新局面立下了卓越不朽的歷史功勛。(張國富)
責任編輯: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