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增加了,農民臉上露出了笑容。
農民把生態肥運往菜園。
農業技術人員給菜農講解蔬菜的病蟲防治。
菜農在采摘。
菜農分裝蔬菜。
搬運剛采摘的新鮮蔬菜。
堯都居民在專供點領取蔬菜。
每天早晨9時許,在堯都區科委巷和燕兒巷“農夫菜園”取菜點,市民們高興地領取“專供菜”。堯都區居民一年只要交納1500元,就可享受古縣王灘村專供的新鮮蔬菜。
王灘村是個僅有105口人的小山村,距古縣縣城25公里。該村遠離鬧市,林木茂盛,空氣清新,溪水清澈見底。2011年,13戶村民自發進行土地流轉,成立了綠葉蔬菜專業合作社,創辦了原生態“農夫菜園”,受到城里人追捧。
近日,記者專程去古縣采訪。在“農夫菜園”,菜農張豐玲摘了個西紅柿說:“我們的蔬菜‘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農家肥、‘住’的是天然氧吧,沒有污染,放心品嘗。”從去年開始,有很多城里人懷著對原生態蔬菜口感的奢求,來到“農夫菜園”,親眼見證有機蔬菜的種植和管理,重找當年的感覺。
王灘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李秀強說,合作社實行生態化種植、訂單式銷售。去年,30畝的“農夫菜園”一下子接到300份訂單,生產的蔬菜供不應求;今年,村里再流轉70畝土地,使“農夫菜園”擴展到100畝,訂單已發展到400余份,在堯都區、洪洞等地都設了取菜點,發展空間很大。
村民趙洪寶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以前我們一畝地收入只有400元到500元,現在一畝地光出租費就收入750元,還能去合作社‘上班’,每人每天還能掙到80元的工資。”
王灘村綠葉蔬菜專業合作社在經營上采用“農居對接”機制,讓“菜園子”直奔市民“菜籃子”。合作社專門配備了一輛蔬菜運輸車,把生產的各種蔬菜經檢驗合格后,直接送到城里供應點編號裝籃,并且每天用短信通知客戶,減少了中間環節,使生產者和消費者都能獲得實惠。
對于“王灘模式”這一經驗,古縣縣長李強說,將在全縣有組織地流轉土地,第一批計劃發展10000畝菜園。
(記者 李虎威 攝影報道)
責任編輯:邱睿
上一篇: 采摘花椒
下一篇: 古縣煤焦企業進軍綠色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