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決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挑起脫貧攻堅“大梁”——我省產業扶貧路徑觀察
貧困地區,貧在沒有產業支撐,困在沒有產業推動。有產業支撐,才能從源頭上解決貧困問題、拔掉“窮根”。按照規劃,“十三五”期間,全省232萬農村貧困人口中,要有115萬人通過產業帶動實現增收脫貧。
新一輪脫貧攻堅啟動以來,我省結合自身特點,緊鑼密鼓出臺行動方案和計劃,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全面落實補貼政策,不斷創新體制機制。產業扶貧、精準脫貧的魅力正在綻放。
產業怎么選擇?
——立足資源稟賦,對接市場潮流,科學謀劃布局,提高產業發展的持續性和有效性
4月20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谷雨”,正是春耕春種好時節。為了藥材有個好收成,平順縣佛堂嶺村村民已忙碌起來。過去百余年,該村就有種黨參的習俗,但一直沒有形成規模。如今,全村198戶,戶戶種植潞黨參,面積達320余畝,僅此一項每年可收入120萬元,人均增收2000元,成了遠近聞名的黨參村。
獨特的地貌和氣候條件造就平順豐厚的中藥材自然資源,擁有動植物中藥材300余種。近年來,該縣采取政府擔保、鄉村配合、企業投資、利益共享的方式,在全縣形成集種植、營銷、倉儲、加工于一體的中藥材全鏈條產業發展格局。目前全縣種植中藥材的重點鄉鎮達到7個,種植戶有2萬戶,戶均增收3500余元。
我省是農耕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氣候的多樣性和地形的獨特性,造就了農業產品的多樣性。如何“嗅出”根植于這片土地上的特色與優勢?《山西省特色農業扶貧行動實施方案(2016-2020年)》(下文簡稱《方案》)指出了方向。未來五年,圍繞雜糧、馬鈴薯、中藥材、水果、蔬菜、畜牧、休閑農業等七大特色農業產業精準扶貧。
在吉縣,“蘋果”成為“搖錢樹”。全縣種植蘋果28萬畝,80%以上的農民從事果業生產,蘋果收入占農業總收入的80%以上,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的80%以上來自于蘋果;在大同縣,“致富夢”圓在黃花。把種植黃花作為推進“一縣一業”的主抓產業,依托龍頭企業推動產業化發展,目前種植面積10萬多畝,去年實現產值近3億元。
事實上,在我省像吉縣、大同縣這樣,以一個產業托起一方經濟的還不多。總結這兩個地方的成功經驗,一是基于對本地資源稟賦、群眾意愿等主客觀條件的把握,發展帶動面廣的特色主導產業;二是適應市場規律,在政府推力之外,發現并放大了市場推力。
產業扶貧,項目是基礎。選擇一個好的項目,這既是起點也是贏點。去年底,我省啟動了“一卡一庫一培訓”專項行動,各市縣都建立了以村、戶為單位的農業扶貧項目庫,收錄項目1.2萬余個。
省特色產業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副主任王圓榮介紹,到2017年底,全省貧困村基本確立“一村一品一主體”,達到“村有產業、有帶動企業、有合作社,貧困戶有項目、有勞動能力的有技能”的“五有”標準,戶均年新增產業收入3000元以上。
產業怎么扶持?
——發揮好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拉長產業鏈條,輻射千家萬戶
一朵牡丹花,除了觀賞,還能做什么?
潞安集團給出了答案。通過精深加工,開發生產油用牡丹系列高檔食品、化妝品、保健品和藥物等,逐步形成了種植、加工、銷售的生態高科技產業鏈,確保貧困地區的農民獲得穩定和可持續的收益。目前潞安集團已種植油用牡丹5萬余畝,惠及貧困戶1萬余戶。
多年的扶貧實踐證明,抓產業脫貧,就要不斷壯大龍頭,沒龍頭帶動就沒市場、沒產業鏈。推進產業扶貧中,我省堅持以規模經營為引領,支持鼓勵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與貧困戶建立穩定的帶動關系,向貧困戶提供全產業鏈服務,切實提高產業增值能力和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能力。統計顯示,2016年全省有685家企業開展產業扶貧,帶動2935個貧困村、50.9萬農戶發展生產基地,吸納13.6萬名貧困勞動力就業增收。
產業扶貧要發展壯大,金融、科技等要素不能缺席。
在金融方面,探索推進“政府+銀行+保險+實施主體+貧困戶”的“五位一體”金融扶貧模式。3月,我省4個市舉辦了產業扶貧企業與項目對接洽談活動,41個項目與企業現場喜“牽手”,簽約金額77.5億元。
在科技方面,強化科技和培訓支撐,著力推進新品種、新技術在產業發展中的應用。
在山陰縣岱岳鎮甘莊村,農民借助滲水地膜谷子穴播技術的“科技魔力”,每畝可種植6000穴、2.5—3萬株,是傳統種植的4—5倍;畝產500公斤左右,比傳統種植畝增產350公斤。
山陰縣農委主任郭金業表示,特色產業扶貧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路徑,而新技術、新產品的推廣應用則是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
產業扶貧要壯大,還不能僅僅局限于一產,必須轉變觀念、拓寬路子、延伸鏈條,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特別是要搭上“互聯網+”快車。在這方面,武鄉縣嶺頭村就是一面鏡子。全村19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有46戶,是一個典型的貧困村。貧困枷鎖怎么打破?借力“云端”,村民們把當地的大黃梨、核桃、小米等特色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讓山貨出了深山。
產業怎么富民?
——構建穩定利益聯結機制,提升貧困戶抗擊風險的能力,讓貧困戶分享更多發展成果
劉建忠是寧武縣陽方口鎮大水口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多年來靠種地維持生活。去年,當了半輩子農民的劉建忠,沒掏一分錢當上了大象生豬養殖基地的股東,每年還能保底分紅15%入股金額,這一下讓他脫貧致富信心滿滿。
對于貧困戶來說,最缺的就是資金,劉建忠的入股資金從哪里來?是由山西大象農牧集團有限公司做擔保從銀行貸的款,當地政府還給貼息3年,公司負責基地的建設管理和運營,每個貧困戶貸款3—5萬元后組建成合作社或公司,入股生豬養殖基地。政府牽頭、銀行支持、企業實施、貧困戶參股,這就是公司專門為貧困戶量身打造的“1+1+1+1”產業扶貧模式。目前在全省30多個縣建立了“精準扶貧生豬產業基地”,帶動貧困戶1萬余戶。董事長呂銳峰表示,公司產業扶貧的兩個關鍵詞是股權收益和創新發展。“1+1+1+1”模式不僅讓貧困戶能穩定脫貧,而且讓公司實現了分散化養殖、安全化布局,可以說是一招激活“兩盤棋”。
產業扶貧不是簡單的產業化,扶貧才是它的本質屬性。翻開《山西省特色農業扶貧行動實施方案(2016—2020年)》,一條條貧困人口參與度高、覆蓋面廣、增收可持續的利益聯結模式展現眼前。各地也結合自身實際,探索出股份合作、訂單幫扶、產業園區帶動等諸多新模式,目的是讓貧困戶分享更多的發展成果。
壺關縣紫團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是以農業綜合開發為主的國家級龍頭企業。該公司以財政扶貧資金撬動多方參與、多方受益的扶貧模式,與農戶建立起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有力地帶動了貧困戶增收。目前,提供就業崗位1600余個,其中貧困農民700余個;在奶牛養殖、食用菌開發等方面帶動貧困人口3500余人,人均年增收3000元。
針對個別群眾“靠著墻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的懶漢心理,我省制定了《山西省“一村一品一主體”產業扶貧農民培訓實施方案》,對貧困村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育全覆蓋,不斷提高扶貧對象能力素質,激發群眾脫貧致富的內在動力。
本報記者 趙建軍
責任編輯:張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