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清明,人們不免陷入無限的哀思與感念之中。今年的清明節,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很多人不能像往年一樣結伴返鄉掃墓。在這個特殊的時期,祭掃活動作為延續清明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如何移風易俗、推陳出新,無疑值得深思和認真對待。
非常時期需非常之策,既要齊心協力防聚集,也要文明祭奠樹新風。日前,省民政廳發布《關于做好2020年清明節祭掃工作的通知》。疫情期間,我省暫停殯葬服務機構現場祭掃服務,暫停組織集中祭掃、集體共祭等集體性活動,同時倡導開展“云祭掃”、代祭掃服務等新型祭掃方式,以滿足群眾的祭掃需求。
首先必須明確,戰“疫”尚未完勝,避免祭掃人員聚集引發風險的弦還不能松。特別是清明假期,對于人員流動和聚集增加帶來的疫情傳播風險,相關部門能否保持高度警惕精準施策,做好疫情管控應對,顯然是新考驗。一方面要打好“預防針”,通過加強宣傳引導,強化警示教育,提高公眾不聚集、不扎堆的自覺防控意識;另一方面要念好“防字訣”,壓實屬地責任,發揮網格作用,嚴格管控聚集性祭掃活動,強化城鄉重點區域應急值守,做好防控預案,確保思想上重視,責任上明確,工作上到位。
持續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時,細致周到為群眾提供文明祭掃保障服務尤為關鍵。為彌補因疫情防控不能現場祭掃的遺憾,目前各地民政部門推出的“云祭掃”、公益代祭掃等活動已啟動。換言之,疫情為引導公眾革除祭掃陋習,創新祭掃表達方式提供了契機,加快完善網絡祭掃平臺,讓網絡祭掃者切實感受到猶如現場祭奠的體驗,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遠程祭奠、緬懷。通過提供各種文明祭掃便民服務措施,引導人們摒棄焚燒祭品等既污染環境又易引發火患的陋習,也會取得良好效果。
古人云,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自古清明便有寒食、禁火的傳統,綠色文明祭掃,是現代清明節的要求,也是“風清氣明”的題中本義。倘若因固守陋習,而致污染生態環境甚至引發山火,顯然有悖良俗。就此而言,清明祭掃時要防火也是移風易俗的重要內容。
思親莫讓煙塵擾,文明祭掃樹新風。獻一束花、植一棵樹、“云端”追思、誦讀祭文……對清明的感懷,來自每個人對傳承清明文化的真切感悟。在這個特殊的清明節,我們更應倡導革故鼎新、移風易俗,讓彰顯時代風尚、綠色文明的祭掃方式成為主流。
本報評論員
責任編輯: 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