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省委農辦、省農業農村廳、省扶貧辦、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省地方金融管理局等相關單位負責同志對《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施方案》《關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的實施方案》《關于支持農業高質量高速度發展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的若干政策措施》3個重要文件進行解讀。
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劉志杰表示,3個文件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貫徹中央精神山西化、方案化、責任化,立足當前兼顧長遠,是落實今年任務的“施工圖”,也是“十四五”時期的“任務書”。
“四個統籌”“兩個加強”確保農村生產生態生活全面兼顧
新階段做好“三農”工作總的思路是,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和省委十一屆十一次全體會議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部署,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為總目標,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總抓手,以農民增收為中心任務,以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為底線要求,乘勢而上、負重趕超,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實現與全國現代化進程同步。劉志杰介紹,《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施方案》集中部署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關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的實施方案》重點部署脫貧地區、脫貧人口鞏固拓展脫貧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的工作。《關于支持農業高質量高速度發展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的若干政策措施》聚焦支持農業高質量高速度發展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的任務,聚力打好一產翻身仗。
3個文件有一個貫穿始終的主線和脈絡,可以概括為“四個統籌”“兩個加強”。
一是統籌發展和安全兩件大事,堅決守牢守好“三農”發展底線。全面提升穩糧保供能力,貫徹執行最嚴格耕地保護制度,聚力打好種業翻身仗,鞏固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決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確保全省農民收入增速和脫貧地區農民收入增速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二是統籌產業發展和生態功能兩大布局,堅定實施農業“特”“優”戰略。在產業發展布局上,做實做強三大戰略五大平臺,做優做大農產品精深加工十大產業集群,創新創建一批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在生態功能布局上,聚焦提質提升“兩山七河一流域”生態功能,努力把區位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三是統籌縣域鎮村體系發展和村莊建設兩大規劃,全面啟動鄉村建設行動。把村莊規劃編制置于鎮村體系發展規劃全局,完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和基礎設施。推動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動公共服務均衡協調。
四是統籌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成果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分類指導精準施策。將全省117個縣(市、區)劃分為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整體推進縣、先行示范縣,統籌政策支持、資金項目和成效考核。
“兩個加強”,一是加強政策措施保障,確保實現第一產業趕超進位目標。從資金投入、政策支持、科技服務、要素保障等方面集中支持,形成合力。把政策落實和工作落實結合起來,確保可操作、能落地、真管用。二是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健全完善鄉村振興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對強化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強化黨委農村工作機構建設、強化黨的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和鄉村治理等都提出明確要求,對鄉村振興投入保障和督查考核提出新的要求。
今年的“三農”重點工作,可以概括為“四個新、兩個確保、兩個開好局起好步”。“四個新”即健全完善推進鄉村振興新機制、奮力實現一產高質高速發展新進位、塑形鑄魂引領鄉村建設新風尚、改革創新培植鄉村發展新動能。鞏固拓展脫貧成果有效銜接鄉村振興,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聚力抓好耕地和種業兩個要害,確保糧食安全不出大的問題。農業現代化、農村現代化要開好局起好步,實現“十四五”邁好第一步、見到新氣象。
糧食穩產保供是“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
確保糧食安全和生豬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是“三農”工作的首要任務。
《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施方案》對穩產保供作了全面部署。今年小麥長勢良好,春播糧食面積呈增長趨勢,糧食生產保持穩中向好態勢。一季度,全省生豬出欄繼續保持較快增長。但也要看到,隨著人口增長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糧食等重要農產品需求呈剛性增長,而我省糧食生產受自然災害影響波動較大,在穩產保供上須臾不可放松。
省委農辦專職副主任張軟斌表示,下一步,在糧食生產上,重點是抓住耕地和種子“兩個要害”。
耕地要在保數量、提質量上下功夫。保數量上,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守牢守好5757萬畝耕地紅線,堅決遏制“非農化”,防止“非糧化”。提質量上,重點建設高標準農田,這是提高耕地地力和糧食單產的重要一環。今年全省將新建成高標準農田280萬畝,到年底總量可達1900萬畝,占到耕地面積的1/3,農業的生產條件將會明顯改善。
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我省是農業種質資源大省,現存農作物種質資源189種、7萬多份,居全國首位。下一步,重點從“保”“育”一體、“建”“管”結合入手,打好種業翻身仗。“保”就是加強種質資源收集與保護,完成好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工作,為優良品種選育打好基礎。“育”就是加快前沿育種技術研究,開展“育繁推”一體化種業創新平臺建設,培育一批優質高產抗逆性強的小麥、玉米和雜糧新品種。“建”就是加快良種繁育基地縣和區域性特色品種繁育基地建設,培育一批有核心競爭力的種子企業。“管”就是加強種子市場監管。力爭“十四五”時期,把我省建成北方種業研發和供應基地。
在此基礎上,繼續加大糧食生產扶持力度。落實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性保險等政策,對前20名產糧大縣予以獎補,調動地方政府重農抓糧和農民種糧積極性。進一步強化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切實壓實地方黨委政府責任。
在生豬生產上,一手抓產能恢復,一手抓非洲豬瘟防控。突出抓好能繁母豬、規模化養殖場、養殖大縣和一批重點項目。落實好已出臺的能繁母豬補貼、生豬良種補貼以及生豬生產用地、環評、保險、貸款等扶持政策,對生豬調出大縣前5名進行獎補,充分調動發展生豬生產積極性。毫不放松非洲豬瘟常態化防控,健全動物疫病屬地網格化管理機制,落實非洲豬瘟自檢和官方獸醫派駐制度,落實好清洗、消毒、無害化處理等關鍵措施,確保我省生豬產業健康發展。
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我省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現行標準下32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58個貧困縣全部摘帽,7993個貧困村全部出列,但是有些脫貧縣、脫貧人口還存在一定的返貧風險,關鍵是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
省扶貧辦黨組書記、主任張玉宏具體談了“如何銜接、如何確保不出現規模性返貧”問題。他表示,要堅決守住脫貧攻堅成果,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各項工作,是今年乃至整個“十四五”時期“三農”工作的重中之重。省委省政府貫徹落實中央要求,出臺具體實施方案,用脫貧攻堅體制機制推進鄉村振興,用鄉村振興戰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讓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可持續。
具體來講,要扎實抓好六方面工作。一是統籌謀劃分類指導。全省117個縣(市、區)劃分為三大類,明確重點任務,統籌政策支持、資金項目、成效考核。31個先行示范縣重點是加快城鄉融合發展,打造鄉村振興樣板;40個整體推進縣重點是在鞏固拓展脫貧成果的基礎上,穩步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46個重點幫扶縣重點是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實現平穩過渡、有效銜接;二是政策舉措調整優化。脫貧縣從脫貧之日起,設立五年的過渡期。過渡期內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變“四個不摘”為“四個加強”;三是防貧底線嚴防死守。今年將進一步健全機制,對易返貧致貧的人口,緊盯收支狀況和“兩不愁三保障”及飲水安全狀況等,采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方式,建立農戶自主申報、基層干部排查、部門篩查預警“三位一體”監測方法,做到早發現、早干預、早幫扶。對有勞動能力的堅持開發式扶貧,針對性落實好產業、就業等幫扶措施;對沒有勞動能力的落實好兜底保障政策;四是增收支撐緊抓不放。就是要把培育和支持產業發展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成果的根本之舉、長久之策。圍繞“特”“優”戰略,實施特色種養業提升行動,培育發展帶動幫扶主體,完善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抓好產業、光伏、生態等扶貧項目資產后續運營維護,深化拓展“五進九銷”消費幫扶措施,實現農產品價格險、災害險在重點幫扶縣全覆蓋,通過產業發展把脫貧群眾帶起來。同時把技能就業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成果的硬任務、硬舉措、硬支撐,實行建檔立卡、精準培訓、考核評價、發放證書和安置就業“一條龍”推進。今年組織完成脫貧勞動力技能培訓70萬人次以上;五是兜底保障織密織牢。以現有社會保障體系為依托,對沒有勞動能力的強化農村低保、醫保、特困供養、臨時救助等綜合性兜底保障措施,確保符合條件的應保盡保、應扶盡扶;六是搬遷后扶落實到位。要持續壓實各級黨委政府主體責任、省直相關部門幫扶責任,突出抓好產業就業幫扶,確保每個搬遷戶至少有一人就業。加快完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社區治理體系。
責任編輯:暢任杰